劉成海教授
圖1 扶正化瘀膠囊對慢乙肝肝纖維化的作用 扶正化瘀膠囊,1.5 g, tid, 用藥6個月。左圖為治療前(S3),右圖為治療後(S1)。天狼星紅染色,×200。
抗肝炎病毒等病因治療可顯著改善肝組織纖維化病理,但肝纖維化是涉及多環節的肝組織微環境“整合性”病理反應。中藥具有有效組分與作用途徑多樣性特點,針對這種多環節的複雜病理具有綜合藥效優點,合理應用中醫藥可在抗肝纖維化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病證結合”的中醫處方用藥
肝纖維化”病”的共性病機特點為正虛血瘀。正虛主要為氣陰兩虛,血瘀則主要表現為瘀阻肝絡,基本方藥可選用黃芪、白術、茯苓、女貞子、墨旱蓮、生地、桃仁、丹參、川芎、當歸、赤芍、白芍等。
具有不同特征的主要證型大致有3種:① 肝膽濕熱證,表現為口幹苦、脅脹痛、舌質紅、苔黃膩等,可選用茵陳蒿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② 肝鬱脾虛證,表現為納少脘悶、乏力便溏、舌質淡有齒痕、苔白等,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加減;③ 肝腎陰虛證,常見脅肋隱痛、腰膝酸軟、咽幹煩熱、舌質紅、苔薄少津等,可選用一貫煎合麥味地黃丸加減。
抗肝纖維化的中藥成藥
目前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抗肝纖維化中成藥主要有:① 扶正化瘀膠囊,由丹參、發酵蟲草菌粉、絞股藍、桃仁、鬆花粉、五味子(製)組成,適用於乙型肝炎肝纖維化屬“瘀血阻絡,肝腎不足”證者;② 複方鱉甲軟肝片,由鱉甲、冬蟲夏草、黃芪、黨參等11種中草藥組成,適用於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及早期肝硬化屬瘀血阻絡,氣陰虧虛,熱毒未盡證候者。扶正化瘀膠囊經過2次以肝活檢為主要療效評價的臨床試驗,證實對肝纖維化的逆轉率為52%。
強肝膠囊(茵陳、板藍根、當歸、丹參、鬱金、黃芪、地黃等),安絡化纖丸(地黃、三七、水蛭、牛黃、地龍等)主要用於慢性肝炎與早期肝硬化,雖無明確的肝纖維化治療適應證,但這些疾病均存在肝纖維化病理,近來並有部分相關抗肝纖維化作用報道。
一些中藥方劑雖尚未成為新藥,但經肝組織活檢療效判斷的臨床試驗表明有較好的抗肝纖維化作用,主要有複方861合劑、漢丹必妥衝劑。此外,我國與日本學者對張仲景的經典方劑――小柴胡湯、鱉甲煎丸及大黃蟄蟲丸的研究顯示,其有一定的抗肝纖維化作用。
抗肝纖維化的中醫藥研究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規範設計及以肝髒活檢結果判斷療效的中藥抗肝纖維化臨床試驗逐步開展,出現了扶正化瘀方、複方鱉甲軟肝片等新藥。隨著診斷肝纖維化技術[如瞬時彈性掃描(fibroscan )]的進步,中醫藥抗肝纖維化研究與臨床應用將得到廣泛開展。
此外,中醫藥抗肝纖維化的國際化合作將逐步展開,如扶正化瘀方的基礎研究已在我國香港、日本與美國等展開,其抗慢性丙肝肝纖維化的Ⅱ期臨床試驗也正在美國進行中。
以有效中藥方劑為基礎,采用現代技術進行研究,將有助於我們對這些中藥的有效成分、成分組合的配伍原理與作用機製的發現,從而促進新一代抗肝纖維化中藥製劑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