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賈繼東教授發表演講
近日,在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年會暨第九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上,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賈繼東教授向與會者介紹了門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進展。
多種病因可導致門靜脈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但主要包括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腫瘤以及感染。
近年來人們對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認識發生了改變,不再將其簡單地看做低凝狀態。肝髒合成功能受損時,促凝因子和抗凝因子均有一定程度的減少在,出凝血平衡並未打破,所以出血風險並未增加。常規的凝血功能檢測僅反映了促凝因子的減少,而沒有考慮抗凝因子的減少,因此過高地估計了出血的風險。從促凝和抗凝的平衡關係來看,肝硬化患者的出血風險(門脈高壓靜脈破裂出血除外)並未增加;相反,多項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風險。
關於理想的治療方案目前尚無共識。文獻報道的主要治療策略為抗凝治療,以及作為二線選擇的取栓術和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目前有研究提示,抗凝治療對肝硬化合並PVT有一定效果。一些試驗表明了抗凝治療在肝硬化門靜脈血栓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但對肝硬化患者抗凝治療仍存在多個問題。首先,抗凝治療是否會加重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風險?如果抗凝治療,是否需給予藥物或內鏡下治療預防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其次,INR是MELD評分的指標之一。目前在美國MELD評分被用來判斷肝移植先後順序,而抗凝治療人為改變INR的值將有可能影響這種排序。另外,可能INR並不合適對於肝硬化患者抗凝治療監測,目前缺乏跟合適的監測指標。總之,肝硬化門靜脈血栓患者抗凝治療的風險—獲益比仍需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因此2009年AASLD關於肝血管疾病的指南並未推薦給這類患者常規的抗凝治療。
肝移植可以改變肝硬化的自然病程,因此臨床上麵臨著肝硬化合並PVT的肝移植問題。傳統認為,PVT尤其是血栓累計腸係膜上靜脈可能對肝移植的預後產生負麵影響,此外可能因為手術吻合難度增加而被排除在肝移植名單。但是最近的一些回顧性研究表明,PVT並不顯著影響肝移植後的病死率。
(本文根據大會報告整理)
專題鏈接:第九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