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PBC:“西方疾病”的“東方經驗”

作者:劉秋陽 來源:中央電視台 日期:12-04-28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賈繼東教授從以下5方麵報告了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在亞洲人群中的特點:流行病學、免疫學發病機製、臨床表現、自然史和治療。

  流行病學和免疫學發病機製 PBC曾被認為是西方特有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之一。2010年我國廣州學者的研究顯示,中國南部地區人群的PBC患病率為492例/100萬人,以女性為主,與西方國家患病率相似。 PBC具有遺傳易感性,呈家族聚集性。2012年,中國PBC家族患病率為5.9%,與西方國家的患病率相似。

  PBC與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Ⅱ類基因(如DR、DQ),免疫係統成分如C4*Q0、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CTLA4)等相關。 研究顯示,人類白細胞抗原DRB1*0701等位基因與中國人群的PBC相關;CTLA-4+49位點A>G基因多態性是亞洲人群罹患PBC的危險因素。與慢性HBV患者和健康人群相比,PBC患者的輔助T細胞17/調節性T細胞比例失衡,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達TNFSF9與PBC進展相關。此外 ,PBC患者的單個核細胞表達TRAIL mRNA。顆粒溶素(Granulysin)或是PBC預後的生物標誌物。

  臨床表現 研究顯示,PBC症狀包括疲勞(19%)、瘙癢(18%)和黃疸(16%)等。21%的患者在常規體檢中被發現PBC。中國PBC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6.8,發病年齡為42~56歲,疲勞和瘙癢症狀發生率分別為72.4%和45.6%,ALT、堿性磷酸酶(ALP)、γ穀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TBIL)水平分別是正常上限值的2.5、3.9、8.6和4.0倍,抗核抗體(ANA)和抗線粒體抗體(AMA)M2陽性率分別為46.7%和82.65%。

  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自身抗體在中國PBC患者中的陽性率,高於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非自身免疫性肝病對照患者。人抗核膜糖蛋白210 抗體陽性與中國PBC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標(ALT、GGT等)水平升高相關。

  另有研究顯示,與AMA陽性PBC患者相比, AMA陰性患者的IgM水平和ANA/抗平滑肌抗體比值有顯著差異。

  自然史 英國研究顯示,PBC患者的生存率低於對照人群。中國大陸研究表明,PBC患者的4年累計生存率降至79%。中國台灣研究發現,AMA陽性PBC患者的累計18年生存率低於陰性患者,但無顯著差異。

  治療 日本研究顯示,對熊去氧膽酸(UDCA)生化應答較好的PBC患者,其生存率有所改善。我國文獻報道,UDCA可降低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ALP、GGT等生化指標水平。對UDCA應答不佳者的基線ALT、AST、ALP、GGT、TBIL、IgG和球蛋白水平高於應答者,IgM水平和ANA陽性率無顯著差異。

  小結 在亞洲,PBC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罕見,遺傳易感性有種族差異,臨床、生化、免疫特征及自然史與西方所見相似。多數患者對UDCA有應答。如何治療應答不佳的PBC患者,是值得被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關鍵字:EASL,肝病,賈繼東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