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津生教授
HBV感染後呈現多樣化的結局,有自發病毒清除、無症狀攜帶狀態和快速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等表現,人基因多態性可能是不同轉歸的重要影響因素。本課題組近年來在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和王寶恩肝纖維化研究基金資助下開展了與肝硬化發生危險相關候選基因多態性研究,並在第22屆APASL年會上進行了交流。
研究共收集具有HBV感染表現的人群共988例,其中包括慢性HBV感染者伴肝硬化的429例、無肝硬化的慢性HBV感染者285例和274例健康恢複者。確定研究人群中肝硬化及其並發症的發生、肝病進展程度和速率、HBV標誌物等臨床表現型;運用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附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法檢測9個候選基因上的14個單核苷酸基因多態性(SNP)位點的基因型,分析候選基因SNP與肝硬化發生及嚴重程度、肝病疾病進展速率的關係。
結果發現HBV感染的中國人群呈現不同的疾病進展程度和速率。位於AZIN1基因的rs2679757位點及TRPM5基因的rs886277位點與肝硬化發生危險相關,rs2679757 GG+AG基因型和rs886277 CC基因型與較重的肝硬化程度、較快的疾病進展速率和高肝硬化失代償發生率相關。
研究提示AZIN1和TRPM5基因多態性可能影響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纖維化的進展,有待進一步機製探討;不同的人種(如高加索人群和中國人群)等位基因多態性的分布和頻率具有較大差別;不同肝病可能具有不同的發生機製和遺傳影響因素。需更大樣本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探討中國人群、乙肝肝硬化危險相關遺傳因素並進一步進行基礎和臨床驗證,以建立中國人群乙肝患者特異的硬化發生危險標誌。
相關鏈接:第22屆亞太肝髒研究學會年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