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馬雄教授報告了自身免疫性肝病與風濕免疫疾病的特點及其相互影響。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分為以肝炎為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以膽係損害及膽汁淤積為主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
AIH以女性多見,臨床特點為高丙種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體和對免疫抑製治療應答。轉氨酶水平升高、界麵性肝炎伴或不伴小葉性肝炎或中央-彙管區橋接樣壞死(圖1)及自身抗體陽性是AIH的主要診斷依據。
PBC是一種慢性非化膿性破壞性膽管炎,主要影響中等大小的肝內膽管,特別是肝內小葉間膽管(圖2)。90%的PBC患者為女性,發病中位年齡為50歲。
在膽汁淤積性肝功能改變、抗線粒體抗體(AMA)和(或)AMA-M2型滴度大於1 ∶40及相應的組織病理學特點三者具備時,可確診PBC,而具備其中任何兩項者則為“可能性”診斷。
關於AIH的治療,通常可在使用潑尼鬆(龍)的同時,加用硫唑嘌呤,以減少激素的用量。一般使用聯合方案(潑尼鬆龍和硫唑嘌呤)作為AIH的初始治療。單獨使用足量潑尼鬆(龍)也能改善臨床症狀、實驗室和組織學指標。兩種治療方案療效相似。須嚴密觀察潑尼鬆龍和硫唑嘌呤的毒副作用,免疫抑製治療療程一般不少於3年。
熊去氧膽酸[UDCA,13~15 mg/(kg·d)]是PBC治療的首選藥物,可顯著降低PBC患者的血清膽紅素、堿性磷酸酶、轉氨酶、膽固醇和IgM水平,而且UDCA可明顯改善早期PBC患者的遠期生存。
風濕性疾病及其治療可使消化係統受累
風濕免疫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SLE)、幹燥綜合征(SS)及硬皮病等是一組係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同時累及多個器官。
高達43% 的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或堿性磷酸酶的升高。SLE和SS患者常合並AIH,而PBC常發生在SLE、SS和硬皮病等患者中。
當然,風濕免疫疾病的肝病除自身免疫性肝病外,還包括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病、結節再生性增生。
另外,須特別關注的是,治療風濕免疫疾病時所用的藥物如非類固醇類抗炎藥、來氟米特、甲氨蝶呤和抗腫瘤壞死因子等生物製劑具有不同程度的肝毒性,臨床醫生須注意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