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黏膜廣泛出血、貧血、一過性黃疸(下)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病科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武楠於浩馬慧王豪魏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9-01

  [上接《皮膚黏膜廣泛出血貧血一過性黃疸》(上)]

 診斷思路

 與哪種疾病相關?

  患者發病前後無光過敏、皮膚瘙癢、麵部紅斑、關節腫痛、口幹、眼幹等表現,發病後查ANA等各種自身抗體均為陰性,不支持係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關節炎(RA)及幹燥綜合征(SS)繼發的PLT減少。

  患者病程中無發熱,神誌清楚,無神經係統症狀,多次查BUN、Cr均在正常範圍內,無腎功能衰竭表現,不支持TTP。

  RBC的CD59陰性細胞比例在正常範圍內,不支持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

  骨髓形態學檢查提示“增生性貧血”,並未見幼稚細胞比例增加及病態造血,可除外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患者急性起病,以廣泛的皮膚黏膜出血為首發症狀,伴有PLT極度低下,進而出現消化道出血、肉眼血尿等內髒出血表現,骨髓形態學檢查可見巨核細胞成熟障礙,產PLT巨核細胞減少,PAIgG及PAIgA均高於正常,應用糖皮質激素激素及丙種球蛋白治療有效,治療後PLT接近正常範圍,均支持PLT減少的原因為ITP。

藥物引起的?

  結合病史,患者發病時已經停用RBV 24周,發病前除應用Peg-IFNα-2a外未應用其他特殊藥物,Peg-IFNα-2a誘發ITP的診斷成立。

  發病時,患者除PLT減少外,同時伴輕度貧血,且在病情加重初期,Hb呈緩慢下降趨勢,除皮膚黏膜出血因素導致的Hb下降,還應考慮溶血性貧血的可能。病程中曾出現TBil升高,其中間接膽紅素比例接近70%,轉氨酶維持正常範圍內,支持溶血性貧血。發病後多次查抗人球蛋白綜合試驗,抗人球廣譜、抗人球IgG均為陽性,提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回顧該患者病史,抗病毒治療前Hb正常,抗病毒治療16周時因貧血停用RBV,但此後的24周,患者Hb未恢複至正常,並曾於此次發病前2個半月查抗人球廣譜(+)、抗人球IgG(++),提示可能在出現ITP之前已經出現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程第17天查Hb為85.2 g/L,之後未再輸血製品,至第31天,Hb升至 120 g/L,也提示激素治療有效。

  因此,患者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出現ITP合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符合Evans綜合征的診斷。

 分析與討論

 什麼是Evans綜合征

  Evans綜合征是一種臨床較少見的血液疾病,為淋巴細胞功能異常,即產生抗自身RBC抗體,又產生抗自身血小板抗體,導致患者相繼或同時發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和ITP。可繼發於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皮肌炎、SS及多發性硬化症等)、血液係統疾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腦炎、兒童原因不明的上呼吸道感染)、實體瘤(畸胎瘤、卵巢癌)、免疫接種(如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

  本病為成年女性和兒童多發,臨床表現為貧血、黃疸、肝脾腫大、廣泛皮膚黏膜及內髒出血。目前認為,分別符合AIHA和ITP診斷標準者即可診斷為Evans綜合征。治療藥物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丙種球蛋白,也可用利妥昔單抗。

IFN導致的Evans綜合征

  Peg-IFNα聯合RBV是目前抗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治療措施,IFN在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可能有:發熱、流感樣症狀、白細胞、PLT減少、甲狀腺功能異常、誘發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中PLT減少是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PLT減少通常程度較輕,且停藥後PLT可逐漸恢複。

  IFN誘發的嚴重PLT下降較少見,多為個例報告,可於IFN治療1個月後出現,也可於停藥後數周或數月出現。臨床主要表現為出血傾向,骨穿可提示骨髓增生活躍,伴巨核細胞成熟障礙。

  曾有法國學者報告1例患者在接受Peg-IFNα-2a+RBV治療2個月後出現ITP合並AIHA,即Evans綜合征。

  本例患者急性起病,伴皮膚、黏膜廣泛出血,並迅速出現消化道出血、肉眼血尿等內髒出血表現,病情凶險,提醒醫師在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療過程中應嚴密監測血常規,定期複查自身抗體等,警惕IFN誘發的免疫性PLT減少及溶血。

  對於此類患者,停用IFN,應用免疫抑製劑、免疫球蛋白及輸注PLT等後,PLT、Hb可基本升至正常。但停用IFN、應用免疫抑製劑易致丙型肝炎複發,後續是否可再次行抗病毒治療尚無定論。

關鍵字:皮膚黏膜,廣泛出血,貧血,一過性黃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