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簡介
患者女性,51歲,因“腹瀉12年,反酸1年半,嘔血1個月”於2009年3月5日被收入我院。
患者於1997年接受闌尾切除術後開始出現腹瀉,4~5次/日,為黃色稀糊樣便,不伴腹痛、裏急後重,在接受止瀉等對症治療後可減輕。
2007年底,患者開始出現反酸、胃灼熱及胸骨後異物感,飽餐後及平臥位加重,間斷服用埃索美拉唑等藥物後症狀可明顯緩解。
2009年2月初患者出現進硬食後反複嘔吐咖啡色物,共3次,每次250~400 ml,伴有黑便、頭暈、乏力,無腹痛。就診於當地醫院,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為 2.3×109/L,血紅蛋白為77 g/L,血小板為89×109/L;肝腎功能正常;胃鏡檢查顯示食管潰瘍、淺表性胃炎;腹部增強CT顯示,肝硬化、門脈高壓、脾大、腹水。患者在接受止血等對症支持治療後症狀緩解。
2月28日,患者進硬食後嘔鮮血,約100 ml,我院門診就診。檢查結果顯示,血紅蛋白為69 g/L,平均紅細胞體積為75.9 fl;便常規檢查顯示,紅細胞、白細胞陰性,便潛血(+);肝功能檢查未見異常;乙肝五項檢查均為陰性;凝血功能正常;腹部B超檢查顯示,肝內彌漫性病變,脾大,脾靜脈、門靜脈增寬;胃鏡檢查顯示,距門齒35 cm處見食管呈疝環樣改變,其上食管右側壁可見黏膜下毛細血管擴張,環下方可見潰瘍覆少許白苔(圖1~2)。患者呈貧血胃黏膜相。為進一步診治收入院。
患者既往史、個人史、月經婚育史及家族史均無特殊。
查體顯示,患者貧血貌,無黃疸,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頸靜脈無怒張,肝頸回流征陰性。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腹軟,肝肋下未及,脾肋下5 cm可觸及,質軟。移動性濁音陽性。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疑難病剖析111例》是北京協和醫院為了紀念我國醫學泰鬥張孝騫教授誕辰111周年而出版。張孝騫教授畢生治學嚴謹,重視實踐,堅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病例。這種精神和做法始終影響著協和,特別是協和消化科一代代醫師的成長。該書彙集了協和醫院在2004-2008年期間比較典型的疑難或特色病例,每一個病例均從初診開始,一步步抽絲剝繭,明確診斷。閱讀此書,對培養病例診斷的臨床思維大有裨益。
如何解釋患者的臨床表現?
患者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消化道出血”,這也是到我院就診的原因。此外,患者同時存在的其他突出問題包括血常規三係降低,影像學提示肝硬化和門脈高壓。三者間能否用一元論解釋?
患者表現為嘔吐咖啡樣物,伴有黑便,便常規正常,潛血陽性,因而出血部位考慮為上消化道,出血量中等。在出血原因方麵,根據先後兩次胃鏡結果,基本可除外消化性潰瘍或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內鏡下見到胃食管接合部潰瘍及食管毛細血管擴張,二者皆有可能為出血病因。
結合患者既往慢性腹瀉及反酸病史,臨床影像學檢查提示肝硬化、門脈高壓、脾大,實驗室檢查提示血常規三係降低等,病因方麵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麵。
肝硬化、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
不支持之處在於,患者臨床肝硬化表現不典型,肝功能、血白蛋白、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胃鏡下未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不支持靜脈曲張出血。肝硬化病因方麵,患者乙肝五項陰性,不支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中年女性,須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的可能。
胃食管反流病(GERD)
患者有反酸、燒心,與飽餐及體位有關,質子泵抑製劑(PPI)治療有效。胃鏡檢查可見食管胃接合部疝囊結構,故食管裂孔疝及GERD診斷明確。食管裂孔疝患者胃食管接合部可發生潰瘍,多為線性潰瘍,又名為卡梅倫(Cameron)潰瘍,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見原因之一,存在於5%的食管裂孔疝患者。但食管裂孔疝、GERD合並潰瘍出血不能解釋患者慢性腹瀉、毛細血管擴張及門脈高壓等表現。
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該病的毛細血管擴張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膚和黏膜。胃腸道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胃和十二指腸,常表現為隱性消化道出血、缺鐵性貧血。但該患者缺乏其他部位皮膚及黏膜毛細血管擴張或出血表現,且該病也無法解釋患者的其他臨床表現。
係統性結締組織病
該患者為中年女性,慢性病程,前述疾病無法解釋患者全貌,須警惕結締組織病。
結締組織病可累及肝髒或合並自身免疫性肝病,硬皮病、幹燥綜合征(SS)、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都可致食管運動功能異常,並發食管炎,硬皮病中的特殊類型CREST綜合征還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
須進一步追問相關病史,檢測自身免疫相關血清學指標,尋找多係統受累證據。
進一步檢查發現自身免疫性疾病證據
追問病史,患者有雙手雷諾現象、口幹、眼幹表現,無反複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等。進一步查體發現患者雙手指尖可疑“臘腸指”,指端皮膚可見毛細血管擴張。
檢查結果顯示, 堿性磷酸酶為88 U/L,γ-穀氨酰轉酞酶為30 U/L,紅細胞沉降係數為6 mm/第1小時,C反應蛋白為2.4 mg/L,免疫球蛋白M為3.01 g/L,免疫球蛋白A、G、補體正常;ANA(+),為散點型1 ∶640;抗Sm、SSA、SSB、Scl-70、Jo-1、RNP、rRNP抗體均陰性;AMA(+),為1 ∶640,AMA-M2亞型>200 RU/ml;ACA(+),為1 ∶640;ACL及ANCA均陰性。
全消化道造影顯示,食管蠕動力差,食管下段管腔狹窄,右側有小潰瘍。
腹盆增強CT顯示,肝硬化伴門脈高壓,門脈多發血栓形成(圖3~4)。與既往外院CT片相比,門脈充盈缺損為新出現病變;食管胃底消化道管壁強化增加,側支循環形成可能性大。腹平片顯示,雙髂骨重疊處皮下多發鈣化影(圖5)。結腸鏡檢查顯示,結腸散在多發毛細血管擴張(圖6)。
骨穿檢查顯示,骨髓增生活躍,考慮脾亢。口腔科、眼科會診結果為符合口幹燥症、眼幹燥症。唇腺活檢檢查顯示,少許小涎腺組織,部分腺泡輕度萎縮,導管周圍散在淋巴細胞浸潤,導管擴張。
CREST綜合征合並其他兩種自身免疫疾病診斷明確
至此,結合患者存在食管動力異常、雷諾現象、內鏡下食管與結腸黏膜多發毛細血管擴張、指端毛細血管擴張、臘腸指、皮下鈣化及ACA高滴度陽性,CREST綜合征[鈣質沉著(calcinosis)、雷諾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食管運動功能異常(esophageal dysmotility)、肢端硬化(sclerodactyly)及 毛細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s)]診斷明確。
CREST綜合征的特征
CREST綜合征是硬皮病的特殊亞型,包括上述5種表現,該病並發消化道出血臨床並不多見。
但有研究者在總結其所在醫院1985-1996年間144例係統性硬化(SSc)及CREST綜合征患者的資料後發現,22例(15.3%) 有消化道出血(女性16例,男性 6例,平均59.4 歲),其中8例(36%)發生多次消化道出血。消化道黏膜毛細血管擴張是出血的最常見原因(40.9%,9/22例),其次為消化性潰瘍 (31.8%,7/22例)及糜爛性胃炎(13.6%,3/22例)。該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可能與毛細血管擴張有關。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重疊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可以相互重疊。患者AMA、AMA-M2高滴度陽性,AMA-M2亞型診斷PBC敏感性、特異性均超過90%。而PBC的病理機製為彙管區淋巴細胞浸潤。
根據以往的臨床經驗,這類患者容易早期發生門脈高壓症候群(如靜脈曲張、脾亢、腹水等),而臨床缺乏典型肝硬化表現(如肝功能異常、肝髒縮小等),該患者特點與之相符,臨床診斷PBC成立。
患者有口眼幹症狀,口腔科、眼科會診符合口幹燥症、眼幹燥症,盡管抗體檢查陰性,結合唇腺活檢結果,SS診斷明確。
研究顯示,PBC合並SS最為常見。在113例PBC患者中,66例合並SS(58%),有10例合並SSc(9%),其中SSc主要類型為CREST綜合征。日本學者報告過26例PBC-CREST重疊綜合征,其中16例(61.5%)合並SS。
如何治療?
在治療方麵,針對免疫性疾病本身,無論是CREST綜合征還是SS,患者無高球蛋白血症,紅細胞沉降係數、C反應蛋白也正常,病情活動證據不足,無應用激素、免疫抑製劑治療的指征。
針對PBC,給予熊去氧膽酸15 mg/(kg·d)治療。對於門靜脈血栓,由於患者有反複消化道出血病史,存在抗凝治療禁忌證。對於引起患者反複消化道出血的食管毛細血管擴張,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該類病例的相關文獻很少,僅有幾例接受內鏡下氬離子束凝固術(APC)治療的個案報告,遠期療效並不明確。
手術解決患者消化道出血問題
患者住院期間接受靜脈補鐵、抑酸、利尿及腸內營養等治療,同時口服熊去氧膽酸。病情穩定後出院。
半個月後,患者再次嘔鮮血約400 ml。複查胃鏡,結果顯示,食管毛細血管擴張較前加重,未見明顯靜脈曲張。超聲內鏡檢查顯示,食管下段、賁門胃底黏膜下可見曲張靜脈。
經多科討論,考慮患者有食管胃底黏膜下靜脈曲張,APC治療並發黏膜下曲張靜脈出血風險大。遂對患者實施Phemister術(即脾切除+食管胃底周圍血管離斷+食管下段、胃底切除+食管胃底吻合術)。術中可見患者肝髒表麵彌漫性結節樣改變,質地偏硬。
患者術後恢複良好。隨訪6個月,無嘔血、黑便、腹脹等發生。複查血常規,白細胞為6.56×109/L,血紅蛋白為125 g/L,血小板為329×109/L。便潛血陰性。複查胃鏡,食管胃吻合口通暢,食管未見毛細血管擴張、曲張靜脈及潰瘍。患者繼續口服熊去氧膽酸治療,並定期到門診接受隨訪。
總結
該病例以消化科常見臨床症狀“上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經過詳盡檢查及分析,其消化道出血病因卻是非常少見的CREST綜合征合並PBC及SS。CREST綜合征消化道毛細血管擴張合並出血罕見,治療經驗缺乏。根據患者同時合並PBC、門脈高壓、脾亢,出血部位集中於胃食管接合部,製定了Phemister手術治療方案。
該患者手術治療成功。這為今後類似病例的治療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但對於原發病,包括CREST綜合征、PBC、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目前尚有待開發新型的、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小的藥物。[6040501]
■ 點評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 姚方
該患者以消化科常見臨床症狀——“上消化道出血”入院。胃鏡檢查證實其有食管潰瘍和毛細血管擴張,這兩者都可以合並上消化道出血。
但臨床醫師未滿足已有的發現而輕易得出診斷,而是結合患者存在的不典型肝硬化、門脈高壓表現,小心求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檢查,最終明確CREST綜合征的診斷,同時也發現PBC及SS的證據,為患者製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並獲得較好的療效。
CREST綜合征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表現而就診的非常少見,但該類疾病可以有廣泛的消化道毛細血管擴張,存在消化道出血的基礎。另外,盡管患者的SS相關抗體陰性,但卻符合SS診斷標準。這再次提醒臨床醫師,結締組織病常常有重疊現象,須仔細檢查分析,不能局限於血清學抗體結果,必要時進行相關的功能學、影像學或病理學的檢查,以取得診斷依據。[6040502]
■ 自身抗體英文縮寫注解
ANA:抗核抗體
抗Sm抗體:診斷紅斑狼瘡特異性抗體
抗SSA、SSB抗體:抗幹燥綜合征特異性抗體
抗Scl-70抗體:Scl特異性抗體
抗Jo-1抗體:抗組氨酰tRNA合成酶抗體
抗RNP抗體:抗核糖核蛋白抗體
抗rRNP抗體:抗核糖體核糖核蛋白抗體
AMA:抗線粒體抗體
ACA:抗著絲點抗體
ACL:抗心磷脂抗體
ANCA: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