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肝髒疾病。該病毒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其嚴重程度從持續幾周的輕微病症到終身嚴重疾病不等。
丙肝病毒是一種血液傳播病毒,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接觸少量血液。注射吸毒、不安全注射做法、不安全的衛生保健以及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和血液製品都可造成感染。
全球預計有7100萬人受到慢性丙肝感染。
大量慢性感染者會出現肝硬化或者肝癌。
每年約有39.9萬人死於丙型肝炎,主要是肝硬化和肝細胞癌。
抗病毒藥物可使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從而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死亡危險,但診斷和治療可及性較低。
目前尚無丙肝疫苗,但正在開展這方麵的研究。
丙肝病毒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急性丙肝病毒感染通常沒有症狀,且僅在十分罕見情況下才會導致危及生命的疾病。約有15%-45%的感染者不經任何治療即可在感染6個月之內自行清除病毒。
其餘55%–85%的感染者會發生慢性丙肝病毒感染。在這些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中,20年內出現肝硬化的危險為15%–30%。
傳播
丙肝病毒是一種血液傳播病毒。最為常見的傳播方式為:
以共享注射器具方式注射毒品;
在衛生保健機構中,重複使用或者未徹底消毒醫療器械(尤其是針筒和針頭);
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和血液製品。
丙肝病毒也可通過性方式傳播,並且可從受到感染的母親傳給其嬰兒,然而這些傳播方式並不常見。
丙肝不會通過母乳、食品或水傳播,也不會通過與感染者擁抱、接吻以及共用食品或飲料等偶然性接觸傳播。
通過建模得到的估算值表明,在全球範圍內,2015年共有175萬例新發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即全球每10萬人中有23.7例新感染)。
症狀
丙肝的潛伏期為兩周至六個月。起初受到感染後,大約80%的人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出現急性症狀者可能會有發熱、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尿色變深、大便顏色變淺、關節痛和黃疸(皮膚及眼白發黃)。
篩查和診斷
由於急性丙肝病毒感染通常沒有症狀,因此在急性期很少有人得到診斷。對於那些發展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而言,感染狀況也往往得不到診斷,因為感染者在獲得感染後的幾十年內依然沒有症狀,直至出現對肝髒造成嚴重損害的繼發症狀時才會得到診斷。
分兩步對丙肝病毒感染作出診斷:
利用血清學檢測來篩查抗丙肝病毒抗體,這可確定已經受到病毒感染的人員。
當對抗丙肝病毒抗體的檢測呈陽性反應時,就需要對丙肝病毒核糖核酸進行核酸檢測,以確定是否存在慢性丙肝病毒感染,這是因為約有15%-45%的丙肝病毒感染者可在不必進行任何治療的情況下通過強有力的免疫反應自動清除感染狀況。盡管感染已不存在,但對抗丙肝病毒抗體的檢測仍然會呈陽性反應。
當得到慢性丙肝感染診斷後,感染者應當接受肝髒受損程度評估(纖維化和硬化)。這可通過肝髒活檢或者多種非創傷性檢測方法來評估。
治療
由於一些人產生的免疫反應可將感染清除,因此丙肝並不總是需要治療,而且有些慢性感染者並未出現肝損害。需要治療時,丙肝治療目標是治愈。治愈率取決於若幹因素,包括病毒毒株以及所采用的治療辦法。
丙肝的治療標準正在發生快速變化。索非布韋,達卡他韋以及索非布韋/來地帕韋聯合治療都屬於世衛組織指南中的首選方案,治愈率可達到95%以上。這些藥物比老式療法更有效、更安全且耐受性更好。用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治愈大多數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而且治療時間較短(通常為12周)。同時,某些情況中,支持單獨使用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現有數據有限,此時聚乙二醇幹擾素和利巴韋林仍可發揮有限的作用。
盡管直接抗病毒藥物的生產成本不高,但在許多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仍很昂貴。在一些國家中,主要在一些低收入國家中,由於引入仿製藥,價格大幅下降。
丙型肝炎治療的獲取情況在不斷改善,但仍然有限。2015年,在全球7100萬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20%(1400萬)知道其診斷結果。在已確診的患者中有7.4%(110萬)於2015年開始治療。仍需開展大量工作,確保這些進步使全球更多人得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