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趨化因子對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經聚乙二醇幹擾素α治療後持續病毒學應答的影響

作者:楊俊嶺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6-05-25

  近期,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感染病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研究HBe 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幹擾素(PEG-IFN)治療過程中血清γ-幹擾素誘導蛋白-10(IP-10)、γ-幹擾素誘導單核因子(Mig)及調節激活正常T淋巴細胞表達和分泌因子(RANTES)水平變化特點及其對PEG-IFN療效的預測價值。研究指出,基線血清IP-10、Mig水平對經PEG-IFNα治療的HBe Ag陽性CHB患者獲得SVR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其中Mig預測價值較高。該文發表在2016年第03期《臨床肝膽病雜誌》上。

  收集2012年2月-2013年12月於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接受PEG-IFNα-2b治療的HBe Ag陽性CHB患者53例,其中46例完成48周治療後繼續隨訪24周,根據有無出現持續病毒學應答(SVR)分為A組(出現SVR,n=17)和B組(未出現SVR,n=29)。測定患者基線,治療12、24、48周及治療後24周外周靜脈血清IP-10、Mig、RANTES、HBV DNA、HBs Ag及ALT水平。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兩兩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係數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患者基線血清IP-10、Mig水平A組顯著高於B組,HBs Ag水平A組則低於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696、2.963、2.401,P值均<0.05)。患者基線IP-10、Mig與ALT水平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值分別為0.570、0.317,P值均<0.05)。與基線比較,治療12、24周時的血清HBV DNA、HBs Ag、ALT和Mig水平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12周時t值分別為2.126、2.217、2.376、2.776,24周時t值分別為2.635、2.453、2.627、2.803,P值均<0.05)。46例患者治療前、治療12及24周時2組患者的IP-10、Mig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A組內,與基線比較,12、24周時的Mig水平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3.061、3.105,P值均<0.01);B組內,與基線相比,24周時血清Mig水平顯著降低(t=2.632,P<0.01)。基線血清IP-10、Mig和HBs Ag水平對SVR均有預測價值(P值均<0.05)。46例患者中基線Mig>80 pg/ml的20例患者中獲得SVR 12例(60.0%),基線Mig<80 pg/ml的26例患者中僅有5例(19.2%)實現SVR,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6,P<0.01);46例患者中基線IP-10>120 pg/ml的25例患者中獲得SVR有12例(48.0%),基線IP-10<120pg/ml的21例患者中5例(23.8%)實現SVR,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6,P<0.05)。

   相關鏈接:http://med.wanfangdata.com.cn/Journal/lcgdbzz.aspx

  

  

關鍵字:,肝炎,乙型,慢性,,炎症趨化因子類,,幹擾素α,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