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肝膽外科60年的發展

作者: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吳孟超沈鋒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3-01-05

  曆史回顧

  首先,帶大家一同回顧一下肝膽外科的一些簡要曆史。

  東方肝膽醫院是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從事肝腫瘤的切除術並進行相應的肝髒解剖學研究的。當時所接診的多為巨塊型肝癌患者且非常晚期,死亡率高達25%。到60 年代,隨著術中肝髒出血控製方法的出現,完成了肝癌的中葉切除術。從那時起,吳老就專注於肝切除術後代謝變化的研究,發表了相應的文章,闡釋肝硬化肝切除後肝髒代謝的異常變化及其臨床意義,並和複旦大學的謝教授聯合發表了有關肝動脈結紮(HAL)和藥物灌注(HAI)的文章,這是我國最早的有關肝髒灌注的文獻。

  70年代,吳老和湯釗猷院士共同致力於甲胎蛋白(AFP)的應用和早期肝癌的篩查研究,並參與開展了複發肝癌的重複肝切除術、低溫灌注手術。同時,繼瑞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之後,還嚐試了第3例肝移植術。

  及至80年代,我們開始發掘除了AFP之外的肝細胞癌生物標誌物,並進行了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經皮無水乙醇注射(PEI)、微波消融術(MWA)、全肝血流阻斷術和肝段切除術,也包括肝細胞癌二級切除的前處理。進入90年代後,綜合治療長足發展,肝移植術發展出原位肝移植(OLT)和活體肝移植(LDLT),微創手術完善為經皮射頻消融(PRFA)、微波消融、低溫手術(Cryo-S)、經皮無水乙醇注射等。

  治療發展

  肝細胞癌手術療效改善

  在美國外科學年會的報告中,吳老曾介紹了東方肝膽醫院的肝癌總體療效(表1)。隨著患者數的增加,我們統計的年數間隔也逐漸縮短。但可喜的是,療效也逐漸得到改善,5年生存率已穩定在了40%~50%之間。早期肝癌患者的總體療效在58%~66%(表2)。

  通過對無瘤生存率和總體生存率之間的對比,也更能體現出“帶瘤生存”的意義,進展期及複發性肝細胞癌的持續生存主要來源於多樣式綜合治療後的“帶瘤生存”。

  複發性肝細胞癌的切除

  東方肝膽醫院在1964年首次進行了複發性肝細胞癌重複肝切除術。再切除的結局統計如表3、表4所示。最早的二級切除患者為HAL後11個月腫瘤縮小進行了手術切除。

  列舉一例典型的病例。患者女性,29歲,右側巨大肝癌,AFP>1210 μg/L,術前評估顯示術後剩餘肝組織(FLR)不足。於2010年2月4日和2010年3月9日分別行TACE,2010年4月9日行門靜脈栓塞術(PVE),最終在2010年5月20日進行切除術。我們在TACE和PVE之後進行肝切除術的二級治療策略,使肝左側葉的肝癌切除

  後殘留肝髒(FLR)體積發生了明顯改觀。

  肝細胞癌的微創治療

  根據2006年的統計,在東方肝膽醫院接受PRFA微創治療的患者達1700餘例,5年生存率為52%,與國際上報道的數據相仿(表5)。近年來,病例數在持續增加。

  典型病例為一男性患者49歲,肝門附近存在腫瘤,Child-Pugh 分級A 級,AFP>1000 μg/

  L。行PRFA後AFP<20 μg/L,現已存活5年。

  東方肝膽醫院同時也開展了微波消融的治療(表6)。目前微波消融與射頻消融的高下在專業人士間仍存有很多爭執,還需更進一步的研究結果來支持。

關鍵字:回顧,中國肝膽外科,60年發展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