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水腫分類及應對措施

作者:伊文 來源:《媽媽寶寶-孕味》 日期:15-10-07

       一、生理性水腫

        孕期水腫,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所謂生理性水腫,就是由妊娠引起的,即身體本無疾病,是由於妊娠而導致的生理現象。

        生理性水腫的原因

        生理性水腫是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懷孕後的解剖變化、血液循環、激素變化等。從解剖方麵說,孕媽媽們都知道,懷孕過程是胎兒從小到大的過程,孕媽媽的肚子也越來越大。在懷孕的頭三個月,子宮位於盆腔內,盆腔有一定的空間,內有膀胱、直腸。這時主要影響膀胱和直腸,會出現尿頻、便秘等症狀。隨著孕周增大,子宮出盆腔,進入腹腔後,隨著胎兒越長越大,占據腹腔的空間也越來越多。肚子裏麵能活動的器官,都會為子宮讓出地方,而不能活動的器官和組織,就要受到子宮的壓迫了,比如血管。血管分為動脈和靜脈,動脈血管下行供血,動脈壓力大,血管管壁厚,受子宮的壓迫影響小。而下肢回流到心髒的靜脈就不同了,它血流壓力小、流速慢、靜脈管壁薄、腹腔內靜脈管腔粗大,很容易受到增大的子宮壓迫而導致血液回流受阻,導致下肢、外陰、腹壁等水腫的出現。

        從激素變化來講,雌激素在體內有導致水鈉瀦留的作用,懷孕期間孕媽媽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大大升高,致使機體內各個組織的水分增加,引起水腫。

        從血液循環來說,懷孕期間,人體血漿增加1000ml,紅細胞增加450ml,使血液呈現稀釋的狀態,這也導致了孕婦在孕晚期容易出現下肢、外陰甚至腹壁、全身的水腫。

        外陰腫脹是生理性水腫

        孕婦小便時感覺的外陰腫脹,也是由於靜脈受壓迫,外陰局部靜脈腫脹引起得。由於排尿時腹壓增加,血管受壓加重,子宮下移,胎頭壓到盆壁,使外陰部靜脈回流短暫障礙,引起外陰靜脈充血,導致腫脹的感覺。

        生理性的水腫對胎兒無影響

        不少孕媽媽擔心,生理性的水腫是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的,那會不會對胎兒有什麼影響呢?其實既然說它是生理性的,那麼就是一種妊娠的自然現象,對胎兒沒有影響。

        懷孕晚期最容易發生水腫

        在進入妊娠晚期(28周以後),子宮逐漸增大,壓迫下腔靜脈後會容易發生水腫。

        生理性水腫產後即可恢複正常

        產後數日,通過排尿及產後大量流汗,可將體內過多水分排掉,水腫即會消退。

        孕婦水腫應怎麼辦?

        1.適當休息?適當的休息,減少站立、走動,會使下肢血液回流增加,水腫減輕或消失。

        2.穿著合適的衣服?穿著緊身的衣服會導致你的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引發身體浮腫。因此,孕媽媽在懷孕期間盡量穿著寬鬆的衣服。

        3.抬高雙腿?建議孕媽媽在睡前(或午休時)把雙腿抬高15~20分鍾,可以起到加速血液回流、減輕靜脈內壓的雙重作用,不僅能緩解孕期水腫,還可以預防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的發生。

        4.左側臥位睡眠?孕媽媽臥床休息、睡眠時,建議麵向左側躺,這樣可以避免壓迫到下肢靜脈,並減少血液回流的阻力,還可以減少對心髒的壓迫。如果孕晚期孕婦平躺時間長,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過長,會導致回心髒的靜脈血明顯減少,出現血壓下降、心率減慢、甚至休克,這在醫學上叫做“仰臥位低血壓”,會危及孕婦及胎兒的生命。

        二、病理性水腫

        還有一種水腫是病理性水腫。病理性水腫,顧名思義就是身體出現了異常的變化、疾病導致的水腫,這個要特別注意。

        病理性水腫的原因

        首先從營養角度講,如果孕期營養缺乏,孕婦出現了低蛋白血症,會使機體的組織之間的滲透壓發生改變,血管內的液體滲漏到組織中間去,如腹腔內、盆腔內等等,導致下肢、外陰、腹壁甚至全身水腫。所以,孕期要注意增加蛋白的攝入和營養的補充。如果營養改善了,蛋白增加到正常,水腫就逐漸消失了。其實,現在這種原因引起的水腫已經很少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孕媽媽們都是家庭中“熊貓”級的人物,自然不會出現營養的缺乏。

        比較嚴重的引起水腫的疾病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這是一種危險的且常見的妊娠期並發症。它會引起孕婦高血壓、水腫、蛋白尿,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發育不良,甚至危及孕婦、胎兒生命。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什麼可怕之處?

        在平時沒有高血壓的孕婦,妊娠後可能會出現血壓升高,出現蛋白尿。這就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了。引起該疾病的原因不清楚,但是它會引起全身的水腫。水腫還是一個小問題,更大的問題在血管內。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全身小動脈屬於痙攣狀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壁損傷,通透性增加,導致體液和蛋白的滲漏,引起全身髒器的水腫狀態,包括心、肝、脾、腦等。血管內液體的滲漏,會導致血液濃縮,易誘發血栓。小動脈痙攣,會導致血壓升高,過高的血壓可能誘發子癇,即全身抽搐、暈厥等症狀,甚至出現腦出血,危及生命。前期熱播的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的文佳佳得的就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最後差點丟了性命。

        孕媽媽做好產檢和自身檢測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說起來很可怕,但對於大多數孕媽媽來說,還是不會發生的。那麼如何知道是否有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風險呢?這就要求孕媽媽們定期進行產前的檢查了,定期測量血壓,檢查尿液,看看有沒有蛋白尿。自身監測呢,要注意身體水腫的發生情況,是否在下肢還是全身,是否在休息後能消退。休息後能消退的水腫,大多是生理性的。而一直不消退,則要注意是不是疾病所致。同時呢,也要注意體重的增長速度。如果體重增長過快,要警惕隱性水腫的發生,這也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是一種先兆。那怎麼樣才算是增長過快?如孕婦體重每周突然增加了500克以上,或每個月增加了2700克以上,就表明可能有隱性水腫的存在了,要到當地的醫院去檢查才好。

        總之,懷孕晚期出現下肢水腫、外陰水腫、排尿腫脹感,不必過於緊張,大多數是懷孕後的一種生理表現,應多注意休息,如果休息後可消退,就沒有關係。如果休息後水腫不消退,要及時就醫檢查,警惕是病理性水腫。

關鍵字:孕期水腫,外陰腫脹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