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腦缺血患者中,顱內大動脈和小血管病變均為後續血管事件或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該研究2月22日在線發表於《卒中》(Stroke)雜誌國際卒中大會(ISC)壁報摘要中。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和白質病變(WMC)均可使後續卒中發生和患者死亡風險升高,但目前尚不清楚二者是否為彼此獨立的危險因素。
為了評估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和WMC能否預測無室顫腦缺血患者的臨床轉歸,北京天壇醫院研究者於2007年10月~2008年8月對607例發病7天內入院治療的腦缺血患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梗死)進行了前瞻性評估。通過磁共振成像(MRI)、三維動態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超聲檢測顱內或顱外動脈狹窄,並以年齡相關性白質病變評分大於2為標準診斷WHC。隨訪時間為6個月。
結果顯示,394例(65%)患者出現血管狹窄(阻塞≥50%),其中282例(46.5%)僅出現顱內血管狹窄,30例(4.9%)患者僅出現顱外血管狹窄,83例(13.5%)患者同時出現顱內和顱外狹窄。
截至2009年2月28日,566例患者的平均隨訪時間為(247±98)天。41例(6.75%)失訪並被排除統計分析。隨訪90天時無血管狹窄組、顱內血管狹窄組、顱外血管狹窄組和顱內外血管狹窄組的累計血管事件發生率分別為4%、11%、7%和9%,6個月時分別為5%、13%、11%和10%,1年時分別為6%、22%、11%和18%。冠心病病史(HR=1.816)、白質病變(HR=1.352)和顱內血管狹窄≥50%(HR=2.587)為複合終點(死亡和後繼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素。
原文標題: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and White Matter Changes Are Both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Further Vascular Events or Death in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