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為科學、規範、有效地開展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診療工作,提高我國布病診療水平,減輕布病對人民群眾的健康危害,近日,衛生部組織製定了《布魯氏菌病診療指南(試行)》(見下文)。
布魯氏菌病診療指南(試行)
布魯氏菌病(又稱布魯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傳染源,布魯氏菌可以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徑傳播。急性期病例以發熱、乏力、多汗、肌肉、關節疼痛和肝、脾、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慢性期病例多表現為關節損害等。
布病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
一、臨床表現及分期
潛伏期一般為l-3周,平均為2周。部分病例潛伏期更長。
(一)臨床表現
1.發熱:典型病例表現為波狀熱,常伴有寒戰、頭痛等症狀,可見於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現為低熱和不規則熱型,且多發生在午後或夜間。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濕透衣褲、被褥。
3.肌肉和關節疼痛:為全身肌肉和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還可有脊柱(腰椎為主)受累,表現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等。
4.乏力:幾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現。
5.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多見於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見卵巢炎;少數病例可有心、腎及神經係統受累表現。
(二)臨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臨床表現,病程在6個月以內。
2.慢性期:病程超過6個月仍未痊愈。
二、實驗室檢查
(一)一般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計數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時可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少數病例紅細胞、血小板減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現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學檢查
1.平板凝集試驗:虎紅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試驗(PAT)結果為陽性,用於初篩。
2.試管凝集試驗(SAT):滴度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內有布魯氏菌疫苗接種史,滴度達1∶100 ++及以上者。
3.補體結合試驗(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試驗(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學檢查
血液、骨髓、關節液、腦脊液、尿液、淋巴組織等培養分離到布魯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關節液陽性率較高,慢性期陽性率較低。
三、診斷及鑒別診斷
(一)診斷
應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標準者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學史:發病前與家畜或畜產品、布魯氏菌培養物等有密切接觸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區的居民等。
1.2 臨床表現:發熱,乏力,多汗,肌肉和關節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結和睾丸腫大等表現。
2.臨床診斷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學檢查第1項(初篩試驗)陽性者。
3.確診病例
疑似或臨床診斷病例出現免疫學檢查第2、3、4項中的一項及以上陽性和(或)分離到布魯氏菌者。
4.隱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學史,符合確診病例免疫學和病原學檢查標準,但無臨床表現。
(二)鑒別診斷
1.傷寒、副傷寒
傷寒、副傷寒患者以持續高熱、表情淡漠、相對脈緩、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為主要表現,而無肌肉、關節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現。實驗室檢查血清肥達反應陽性,傷寒杆菌培養陽性,布病特異性檢查陰性。
2.風濕熱
布病與風濕熱均可出現發熱及遊走性關節痛,但風濕熱可見風濕性結節及紅斑,多合並心髒損害,而肝脾腫大、睾丸炎及神經係統損害極為少見。實驗室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為陽性,布病特異性檢查陰性。
3.風濕性關節炎
慢性布病和風濕性關節炎均是關節疼痛嚴重,反複發作、陰天加劇。風濕性關節炎多有風濕熱的病史,病變多見於大關節,關節腔積液少見,一般不發生關節畸形,常合並心髒損害,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異性實驗室檢查陰性有助於鑒別。
4.其他
布病急性期還應與結核病、敗血症等鑒別,慢性期還應與其他關節損害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等鑒別。
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