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心理危害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內科 毛家亮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全科醫學周刊 日期:15-07-02

        心因性疼痛危害遠大於急性疼痛

        急性疼痛大部分是組織損傷的預警,在臨床上較易控製。患者雖然經常會因疼痛而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但此類疼痛及其伴隨的焦慮通常會隨著組織的複原而自動消失。

        心因性引起的慢性疼痛則不同,其雖不如急性疼痛讓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與頑固性,往往使患者更加痛苦。心因性疼痛可使患者煩躁、憂鬱、焦慮、失眠、易怒、精神痛苦,並可導致其人格變化。輕則影響生活質量,重則讓人不能忍受而產生輕生的念頭,甚至導致自殺

        心因性疼痛患者的表現

        心因性疼痛患者可能會出現異常的疾病行為——表現為活動減少、社會交往退縮、心理與社會適應障礙、有明顯的情感抑鬱,嚴重者功能活動幾乎全部喪失(見表)。

1.jpg

        心因性疼痛的危害

        疼痛對人的心理有強烈的暗示作用,多次疼痛可能給人留下嚴重的心理障礙,對患者來講是無止境的噩夢,並可引起繼發性心因性疼痛。

        患者的主要注意力均被這種疼痛所吸引,其身體、心理受到疼痛的折磨,能引發嚴重的緊張和功能上的殘疾,從而不能勝任工作而引發家庭生計問題;同時,患者成為長期被照顧的對象,會間接影響到家屬的生活及家庭成員的情緒,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明顯受損或破壞。

        目前在許多情況下,由心理障礙所致的慢性疼痛的真正原因往往被患者和醫生所忽視,疼痛的感覺可以被患者所處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包括家屬或同事的行為)所強化,患者常糾纏於軀體健康的思慮,甚至不恰當地利用醫療保健的社會保障,四處求醫,不停奔走於各醫院或醫生之間尋求解釋與幫助,反複做各種檢查,使用各種藥物(有時涉及藥物濫用和成癮)及其他治療措施,但仍然無法解除疼痛的困擾,造成醫療資源與社會成本的極度浪費,反過來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關鍵字:疼痛,心理危害,毛家亮,失眠,自殺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