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基層醫師的信
各位全科醫師朋友:
大家好!
我到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學習已經快結束了,那麼要不要把英國的那些不符合國內慣例的好東西拿回國內進行實踐呐?我的想法是:let’stry!試一試(let’stry)
嚐試不穿白大衣接診英國的全科醫師在工作時不穿白大衣,護士和管理人員會穿不同顏色和款式的職業裝以區別身份。英國老師給出的答案不是全科醫師有特權(注:英國的全科診所均為私有的合夥製單位,醫生相當於老板,被稱為manager的管理者實際上是醫生們的雇員),而是要給前來就診的患者營造一個更寬鬆的就診環境。這種環境向患者傳遞一個重要信息:在這裏可以談所有您願意談的話題。不穿白大衣接診在國內目前還是難以想象的,但是我想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嚐試一下,例如麵對“白大衣高血壓患者”和“有明顯焦慮情緒的患者”,全科醫師可以脫下白大衣,也許對患者有好處。我們的上級領導一直在教育和要求我們“以患者為中心”,相信他們是可以理解這種對患者有好處的小嚐試。
嚐試詢問患者的敏感問題可能是受中國人情緒內斂的文化氛圍影響,我們對詢問患者的敏感問題有些噤若寒蟬。性能力是一個人健康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之一,但是全科醫師並沒有把這樣的提問作為“規定動作”。我理解這事關國人文化而非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但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患者真的會拒絕這樣的話題嗎?因為沒有做過嚐試,我們隻能說“不知道”。在我有限的嚐試中有這樣的一個體會,每當嚐試著和患者討論敏感問題時,部分患者反饋給我的信息是“終於有專業人士和我討論自己最想知道的事情”。這事也可以一試。
嚐試改變患者的就診行為在英國的全科診所,患者有極好的候診環境,醫患在寬鬆、保護隱私的診室裏進行診療。這與國內許多患者擠在全科診室裏的情景(不是全部,但也不罕見)形成強烈的反差。擁擠在診室裏的患者們不但會相互討論吃什麼藥更好,偶爾還會給正在就診的患者提供建議,形成患者、醫生和旁觀者共同討論的就診格局。除非自己開診所,全科醫生難以一己之力改變患者的就診環境,那麼我們試著考慮一下,患者擁進診室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馬大夫的個人體會是“擔心被其他人侵犯自身利益”,換句直白的話就是擔心有人“加塞”。OK,我們就嚐試一下按照掛號順序看病,任何人不許加塞。這種方法我和我的同事們試過,很有效。所以說,不是一定要等領導安排一個分診護士才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問題是醫生的麻煩,解決起來還是需要醫生主動想辦法。試著尋找“事件的真正原因”並予以解決可能對我們的工作更有幫助。
嚐試在診室裏設置背景音樂這可能是最具有挑戰性的舉動,因為從來沒有人嚐試過。也許我們可以試一試,在病情相對複雜需要更多時間進行醫患溝通的情況下,征求一下患者的意見,也許患者會接受。醫患交流在有音樂流淌的環境下或許也會有更多的收獲。我知道在診室裏裝備一整套音響設備是不現實的,但是我猜患者不會計較輕鬆音樂的來源,手機也行。
馬大夫知道有些事情條件並不完全具備,部分人選擇向上級反映和建議,希望政府出麵完善這些條件。其實這事根本不該政府管,我們做出一點努力就可以解決。不敢嚐試的心態有時是來自於“不願承擔做出改變可能會帶來的負麵影響”。換一個思路或有助於減少做出改變的心理壓力,可不可以問自己一下:“曾經有人禁止在診室設立背景音樂嗎?”“所有患者一定會反對嗎?”答案是沒有,那就可以試一下,也許不是想象中的答案。
當對患者提出改變的建議時,也許會有患者感到詫異甚至拒絕,下次問問其他人,應該會有人願意嚐試新的方法。再試一試(tryagain)
如果開始嚐試,我最擔心的是“一旦遇到困難馬上停止上述改變”,其實所有的嚐試都不會一帆風順。
不論什麼原因,初次嚐試一般情況下效果會很差,但不代表下次也是這樣,畢竟醫學是在實踐中不斷進步的,患者的接受程度也可能發生改變。
在做出改變的時候也許有人笑話我們,但是當取得初步成果,會有更多人接受這些新的方式,當新的好方法被廣泛接受以後,那些笑話我們的人恐怕已經忘記曾經笑話過我們。
一次嚐試也許會失敗,多試幾次成功的機會就大些。若失敗得很徹底,則說明在英國有效的方法完全不適應中國環境,那我們就放棄。
嚐試中如果發現部分內容不適合國情,那我們就改造這些方法。改造的少就稱為“洋方法的本土化改造”,改造的多就算“受先進經驗啟發的創新”。叫什麼不重要,做出對工作、對患者有益的改變就行。
以後的幾篇文章我會嚐試著介紹英國全科醫學的點點滴滴,爭取讓各位朋友知道英國的全科醫學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祝好!我的朋友們!
全科醫師馬岩2015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