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社交場合裏,你更容易吃多。這不僅僅是因為在飯局裏,人們喜歡擺上更多、更豐富的菜肴;還因為我們的周圍坐著一大堆正在往自己嘴裏狂塞食物的親朋好友。許多研究都表明,不管是暴飲暴食還是節製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都具有傳染性。
新南威爾士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挑選了38個研究進行綜合分析。這些研究都是針對食物攝取的“社會模範”,但它們在實驗設計與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研究者發現,總體看來,“社會模範”對人們就席吃飯時的進食量有很大影響。無論是真實場景的實驗、還是遠程操控進行的實驗,研究者都得出了相一致的結論。也就是說,假如我將你帶入實驗室內坐下,桌子上擺著奧利奧餅幹,並且告訴你前一個實驗參與者吃了多少,這和你對麵坐著一個大活人吃餅幹對你產生的影響是一樣的。
不過研究人員也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至少在實驗場景下是這樣的:“社會模範”對於減少人們進食量的作用,強於增加進食量的作用。
“我們發現,減少進食量的效果要強於增加進食量的效果。Herman說,人們會希望在不吃得過分多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多吃美味的食物。而‘過分多’在社交場合中的定義,則是不比別人吃得多。當社會模範吃得非常少時,人們對於可接受的進食量就會大大降低,從而會抑製自身的食物攝取量——甚至低於獨自進食時。反過來,當社會模範吃得非常多時,人們就可以無憂無慮地敞開肚皮吃,甚至比平常吃得更多。”
不過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假如別人影響了我,那麼豈非我也同時影響了別人嗎?還是說,會有一個人起主導作用呢?一些早先的研究發現這和一個人的共情心、表現力有關——越是具有這些特質的人,越容易被他人的狼吞虎咽或小口進食所影響。
所以,也許可以通過人們在重要特質的差異去解答上述問題——什麼樣的人會影響他人、什麼樣的人容易受影響。然而總體而言,目前答案尚未非常明確,有待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