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校正其他預後因素以後,重症監護病房(ICU)女性性別是發生醫院感染者ICU死亡率增加的危險因素。相關論文2009年7月13日在線發表於《危重醫學》(Crit Care Med)。
該回顧性研究納入一家教學醫院ICU在1995年到2004年期間收住的5081例病人,調查性別對於ICU住院病人中嚴重醫院感染(肺炎、菌血症、導尿管相關的血液感染、胸骨切開術後縱隔炎、泌尿係感染)者轉歸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這些病人中,1341例(34%的女性)發生醫院感染。其中,男性發生肺炎(51%對44%,P=0.01)和縱隔炎(29%對22%,P=0.01)比女性更為常見。而泌尿係感染在女性中更多發(46%對24%,P <0.001)。機械通氣持續時間和ICU住院時間以及治療強度在不同性別中無差異。然而,ICU死亡率在發生醫院感染的女性中更高(37%對32%,P=0.06),在控製其他獨立危險因素後,仍顯示出統計學意義(比值比為1.50)。
在非中性粒細胞減少性念珠菌感染的危重病人中死亡率與宿主因素相關,與治療變量無關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顯示,重症監護病房(ICU)內伴有念珠菌感染的病人死亡率高,與其年齡、ICU入院診斷和接受抗真菌治療等宿主因素而非治療變量(首次使用抗真菌藥的時間或氟康唑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因素)相關。該論文2009年7月13日在線發表於《重症護理》(Crit Care)。
該前瞻性臨床和微生物學隊列研究納入2001~2004年期間入住在澳大利亞所有ICU患者中,非中性粒細胞減少性念珠菌感染發作的成年人。
結果顯示,研究期間183例病人發生ICU獲得性念珠菌感染,其中179例有微生物學資料。在173例有轉歸資料的患者中,30天的院內死亡率為56%。宿主因素(高齡、ICU入院診斷、機械通氣)以及未接受全身性抗真菌治療與死亡顯著相關。在接受初始氟康唑治療的亞組(93例)中,死亡率為52%。死亡率與宿主因素(年齡增長和血液透析治療受者)相關,與生物體因素[念珠菌種類、氟康唑最低抑菌濃度(MIC)],以及藥代動力學(氟康唑劑量,距首次用藥時間)或藥效學相關參數(氟康唑劑量與MIC比)無關。
研究者認為,在這些病人中早期抗真菌治療的作用和時機有待進一步研究。
他汀減少細菌感染重症病人炎性細胞因子
以色列的一項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治療可能與急性細菌感染病人炎性細胞因子水平降低有關。該結果需要更大規模對照試驗來確定。論文發表於《重症監護醫學》[Intensive Care Med 2009,35(7):1255]。
該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納入83例可疑或確診的細菌感染病人,將其隨機分至口服辛伐他汀先20 mg後40 mg(治療組,42例)或安慰劑(安慰劑組,41例)治療。
結果顯示,兩組病人在共病率和診斷疾病嚴重性上均匹配。83例病人中有4例被診斷為嚴重膿毒症,每組2例。隨機評估40例(每組20例)病人的細胞炎性因子水平,治療組病人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P=0.02)和白介素6(IL-6)水平(P=0.02)均顯著降低,安慰劑組無此發現(P=0.35和P=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