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全科醫學周刊》第八期慢病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院舉辦,論壇的主題為“從1例病例分析看頸椎病的診治和社區管理”。論壇邀請到中醫專家和全科專家共同討論,本期慢病論壇學術報道,我們將論壇討論病例和全科專家的觀點予以呈現,更多內容請關注下期《全科醫學周刊》。病例簡介患者高某,50歲,會計,2014年12月15日前來就診。主訴頸部疼痛伴頭暈反複發作兩年餘,加重一周。
現病史患者2年前出現頸部疼痛,伴頭暈、惡心、嘔吐、頭痛、耳鳴等症狀。患者低頭時間過長或勞累後症狀反複發作,症狀較重時,常感到頭重腳輕,站立不穩,感覺自身和周圍景物都在旋轉,未見暈厥,平躺休息後症狀緩解,未予重視。一周前做低頭和一側轉頭活動時,頭暈症狀加重,遂就診於我科。
刻下症:頸項部疼痛,頸椎活動輕度受限,伴頭暈,無明顯踩棉花樣感。偏右側頭痛,時有惡心、嘔吐、耳鳴,無夜間加重,麵色白,心悸氣短,納呆,眠差多夢,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既往史訴平日血壓偏低(90/60mmHg),無冠心病史、糖尿病、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病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
個人史生於原籍,無外地長期居住史,無疫區居住史。平素生活規律,無吸煙史,無毒物接觸史。
婚育史適齡結婚,配偶及子女均健康。
家族史否認家族性傳染病史及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雙耳聽力正常,外耳道通暢。鼻外形正常,無異常分泌物,副鼻竇無壓痛。其餘均正常。頸椎曲度變直,頸部肌肉僵硬,頸椎活動輕度受限,C4~C6棘間壓痛(+),C4~C6棘旁兩側壓痛(+),雙側椎間孔擠壓試驗(+),叩頂試驗(-),臂叢牽拉試驗左側(-)、右側(-),旋頸試驗(+),雙上肢肌力正常,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肌腱反射正常,雙側霍夫曼征(-),餘病理反射未引出。
輔助檢查頸椎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鉤椎關節骨質增生,C4~C5椎體失穩,C4~C6椎間隙變窄,兩側側塊間隙不等寬。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示右側椎動脈流速增快,左側正常,雙側頸動脈未見明顯鈣化。(病例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推拿理療科沈潛醫師提供)
頸椎病的發病特點
頸椎病是社區常見病頸椎病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和突出導致頸椎失穩、骨質增生的一係列臨床表現。頸椎病是社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多見於中老年人,青少年亦可因伏案學習、姿勢不正確等發病。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和特點頸椎結構中比較薄弱、容易受累的是5對鉤椎關節,這是由其生理結構和生物力學特點決定的。
鉤椎關節結構複雜。關節內側為椎間盤,外側為橫突孔,後內側為椎管,後外側組成椎間孔的前壁;關節囊內有交感神經的脊膜返支。
機械擠壓、過度活動可導致頸椎穩定性下降。頭顱的機械性擠壓和頸部的過度活動,使得關節發生了鬆弛;鉤突與上位椎體之間的裂隙逐漸增大和增寬;頸椎椎間盤退變,軟骨增生,鉤突的增生肥大,骨贅形成,患者血管、神經受壓出現症狀。
頸椎病特殊檢查病例分析與社區防治原則
病例特點
中年女性,伏案工作者。
主要症狀頸部疼痛伴頭暈反複發作兩年餘,常伴頭暈、偏頭痛、惡心、嘔吐、耳鳴。
誘發因素長時間低頭、轉頭活動時發作,勞累後症狀加重。
查體及輔助檢查椎間孔擠壓試驗(+)、旋頸試驗(+),鉤椎關節骨質增生,C4~C5椎體失穩,C4~C6椎間隙變窄。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示右側椎動脈流速增快。
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特點
由於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常常就診於神經內科。供血不足與頭顱位置相關,頭部轉動時易出現發作性眩暈,甚至可發生猝倒。由於椎動脈周圍附有大量交感神經節後纖維,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視物不清、耳鳴、聽力減退、交感神經症狀。椎動脈造影可助於確診,須與梅尼埃症、聽動脈栓塞等鑒別。治療目的
頸椎病治療的目標是消除症狀體征,盡量恢複正常生理功能和工作能力,而不可能消除頸椎間盤退變與頸椎骨質增生。治療原則是減輕對神經和血管組織的刺激和壓迫、改善頸椎的穩定性。
治療方式
應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症狀明顯的脊髓型病人以及病情較重久治無效或反複發作的其他類型病人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目前尚無頸椎病的特效藥物。消炎鎮痛類藥物、活血藥、改善腦組織代謝藥、激素類藥物、利尿脫水藥、維生素類,主要為對症治療或營養神經。
頸椎牽引或圍領、頸托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可使椎間隙增寬,椎間孔增大、頸背部痙攣的肌肉放鬆,緩解和消除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脊髓型患者不宜牽引。
其他減輕頸椎負荷,注意休息,超短波理療,防止頸椎病的發生。
預防
頸椎保健操“米”字形運動頸椎,“十”字形抗阻力鍛煉,每天5~10次,運動時要柔和,避免過度活動。
社區綜合管理指導患者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姚俊華根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院楊曉鬆報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