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治療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冠心病),所以應根據患者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無心血管危險因素,結合血脂水平進行全麵評價,以決定合適的治療措施。在降脂治療方麵,除了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他汀類藥物、煙酸等常用方式外,包括中醫藥治療、基因治療、外科手術等在內的其他治療措施目前也備受關注,特別是,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在降脂中的作用已成為降脂領域的研究熱點。
外科療法
對於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H),終生采取血漿清除治療被認為是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對於不能耐受血漿清除治療或效果不理想的年輕純合子FH患者可考慮外科肝移植。原理是應用能表達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的肝組織替代自體肝,恢複對大部分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攝取。血脂異常通常伴隨糖尿病的出現而發生或惡化,腹型肥胖是血脂異常及糖尿病的共同危險因素,研究發現腹腔鏡Roux-en-Y胃轉流術可明顯改善肥胖與非肥胖糖尿病患者術後血脂、體質指數(BMI)及胰島素抵抗程度,且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與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術後總膽固醇、LDL-C及胰島素抵抗改善獲益相當。此外,其他難治性純合子FH患者,
酌情選用膽囊造瘺術、回腸旁路術、門腔分流術等外科治療亦有一定效果。
中醫中藥
臨床上,中醫中藥療法在血脂異常治療方麵也占有一席之地,且因其價格相對便宜,特別是在基層應用廣泛。中藥富含多種天然活性成分,臨床和藥理研究初步表明,一些中藥、複方及中藥單體可能通過多靶點、多途徑在體內發揮調脂作用,有一定的研發和臨床價值。
血脂異常中醫病因病機多屬本虛(腎虛、脾虛)標實(痰濁、水濕、瘀血),臨床多以健脾補腎、化痰祛瘀為法,標本兼治,在整體調節下進行個體化治療。血脂異常的中醫辨證分型盡管製定有《中藥新藥治療高脂血症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這樣的“金標準”,2008年還出台了《血脂異常中醫診療標準(初稿)》,但目前臨床各醫家辨治血脂異常中醫分型仍比較混亂,臨床治療多是自定證型、各製經驗方,缺乏共識。
雖然針灸治療血脂異常臨床研究方麵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這些研究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隨機對照設計,且缺乏統一的中醫辨證規範和療效評定標準,很難判斷不同針灸處方的優劣,導致對於針灸治療的療效判定尚不確切。
隨著臨床中西藥(法)聯用現象的增多,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調脂中西藥(法)合用的情況,在他汀統治調脂治療的時代,中醫藥療法與他汀聯用到底能增效還是減毒,抑或其他,都尚缺乏明確的臨床證據。
血脂康膠囊是《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唯一引錄的中成藥。此外,有研究發現治療血脂異常中藥複方專利中最常用的單味中藥前5位為山楂、丹參、決明子、何首烏、澤瀉;最常見的對藥有山楂對丹參;最常見的三藥配伍有山楂+決明子+何首烏。
有學者選取中脘、關元、天樞、血海、足三裏、豐隆等穴,針刺12周,發現血脂水平顯著改善。此外,有報道艾灸、穴位埋線、耳穴、背腧穴刺血、推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基因治療
隨著世界上首個基因治療藥物Glybera(適用於嚴格限製脂肪飲食卻仍然發生嚴重或反複胰腺炎發作的脂蛋白脂酶缺乏症患者)2013年在歐洲被批準上市,基因治療藥物正式從實驗室邁入臨床應用,這是修複基因缺陷的新藥物療法的一個裏程碑,也是基因治療藥物研究領域的重大推動力之一。對於“後他汀時代”血脂異常的藥物治療,從基因缺陷角度繼續尋找新的降脂藥物幹預靶點越來越受到關注。
目前PCSK9抑製劑已經成為降脂治療研究的熱點,多種藥物正在進行或已完成3期試驗,療效喜人。另一方麵,對於明顯帶有遺傳特性的FH,基因治療藥物也無疑扮演著重要角色。2013年1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宣布,批準將Kynamro(mipomersensodium)用於純合子FH患者,作為降脂藥物和飲食的輔助藥物。Mipomersen是Kynamro的活性成分,是一種以人類ApoB-100信使核糖核酸為靶點的反義寡核苷酸,而ApoB-100是LDL及其代謝前體極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載脂蛋白,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以逆轉錄病毒載體、腺病毒及其相關病毒載體、慢病毒載體及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等為特征的血脂異常基因治療方案目前尚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
PCSK9是一種分泌型絲氨酸蛋白酶,可導致肝細胞表麵LDLR減少,進而使肝細胞對LDL-C顆粒清除能力下降。研究表明,PCSK9基因增益突變可導致LDL-C水平大幅度升高和心血管事件死亡增加;而PCSK9基因無效突變則使LDL-C降低28%,15年內心血管事件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危險降低88%左右,由此看出,抑製PCSK9的基因表達是降低LDL-C水平的合理作用靶點。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劉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