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脂肪性肝病(脂肪肝)的患病率不斷攀升,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第一大肝髒疾病。然而,無論是我國,還是發達國家的全科醫生、非消化肝病專科醫生以及廣大群眾,至今仍對脂肪肝的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缺乏足夠認識。而要真正提高我國脂肪肝的防治水平,必須走“群眾路線”,普及脂肪肝的防治知識。由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學組、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肝病與代謝學組、中國醫師協會脂肪肝專家委員會及《大眾醫學》編輯部共同編製的全球首部“科普版”《脂肪肝防治指南》,即《中國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下簡稱指南)於2015年3月18日“全國愛肝日”前後正式發布。
為幫助全科醫生更好地進行患者教育,使居民充分認識脂肪肝的“真相”,提高脂肪肝防治意識,維護自身健康,本期《患者教育專刊》特邀指南主編莊輝院士、範建高教授,就“科普版指南”中的關鍵點,予以詳細解讀。
關鍵詞1:成因
當肝細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轉運脂肪入血的能力減退,肝細胞內就會堆積大量脂滴,即形成肝脂肪變。
肝髒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場所,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運輸等過程中,均起著重要作用。肝髒從血液中攝取遊離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隨後再以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將甘油三酯轉運出肝。肝細胞內的脂類主要以脂滴的形式存在,在某些病理情況下,肝細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轉運脂肪入血的能力減退,肝細胞內就會堆積大量脂滴,即形成肝脂肪變。
脂肪肝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肝髒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病理狀態。將肝組織病理切片染色,若在光學顯微鏡下出現5%以上的肝細胞脂肪變,就可診斷為脂肪肝。脂肪肝時,肝細胞內異常積聚的脂質主要是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50%),其他脂類成分也相應增加,並伴有磷脂/膽固醇酯比例的下降。
與病毒性肝炎一樣,脂肪肝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起病急、病情重,表現為急性脂肪肝;後者起病隱匿,臨床症狀輕微且無特異性,表現為慢性脂肪肝。急性脂肪肝在臨床非常少見,目前日益增多的主要是慢性脂肪肝。
在慢性脂肪肝的發生發展中,可以主要由一種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種病因同時作用或先後參與。肥胖、糖尿病、酒精濫用是目前我國居民脂肪肝的三大病因,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僅流行於部分經濟落後地區,遺傳性疾病引起的代謝性脂肪肝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