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和諧,以人為本

作者: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壩陵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王俊英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03-19

        全科醫生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和居民、患者的溝通交流更為頻繁。2015年1月13日、1月20日“建立良好醫患溝通”專題刊登後,引發了許多全科醫生對醫患溝通的思考。在日常工作中怎樣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且聽全科醫生自身的思考和經曆。

        醫患關係是醫院最基本、最經常存在的關係,更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醫生與患者有著微妙的關係,他們既需要對方,又因為不了解而不夠信任對方,這就需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醫患關係現狀堪憂

        近年來,醫患糾紛愈演愈烈。患者訴說看病被索要紅包,醫生態度較差,開藥拿回扣。常年累積下來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導致近年來醫生被殺、被砍、被打的事件一再發生。2013年1月19日,內蒙古包鋼醫院急診科值班醫生朱玉飛接到120急救出診到達現場後,被患者丈夫殘忍殺害。2013年10月23日,浙江溫嶺第一人民醫院3名醫生被1名男子捅傷,其中1人因搶救無效死亡。2014年2月25日淩晨,江蘇省南京市某幹部持折疊傘毆打護士,致其癱瘓。還有整日守在醫院門口的“醫鬧”宣稱“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醫生被殺、護士被劫持,“醫鬧”職業的興起,一次次血淋淋的殘酷現實背後,是誰把醫患雙方推向了持刀相見的境地?

        建立良好醫患關係要“以人為本

        麵對一次次的傷醫事件,我們必須進行反思: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節奏日益地加快,每一個個體都被社會帶動地略顯浮躁,無論是醫療主體還是患者及其家屬都是看中“事”而忽略了“人”的本源。“人”是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高級智慧動物,其社會屬性的本質決定了“人”可以與周邊的“其他人”和複雜的周邊環境開展合理、有效、良好的“溝通交流”。竊以為以人為本,是醫生在對待患者時最應堅持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患者、關愛患者、服務患者,既保證了廣大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心願和利益。

        建立“以人為本”醫患關係“三步走”

        注重人文關懷

        第一步,注重調整患者心態,重視醫療關懷。

        作為一名奮戰在基層的全科醫生,“先做朋友,再做醫生”,是踐行以人為本的重要法則。

        在醫院就診期間,患者處於一個矛盾狀態,既相信醫生但又對醫生保持懷疑態度。因此,在醫療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打消患者的顧慮,調整患者心態,使其充分信任我們,這是開展後續治療的必要保證。重視醫療關懷,加強醫患溝通,消除醫患隔閡,尊重、理解患者,最大限度滿足患者的需求。

        打造利益共同體

        第二步,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設身處地,打造利益共同體。病患與醫生之間的矛盾關係,是客觀存在的,既對立又統一,始終貫穿於醫療工作的全過程,是不能回避和掩蓋的,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德才兼備是身為一個醫生最基本的職業道德。醫生、病患本是利益共同體,二者之間,就是魚與水的關係,就是因為有了患者,才產生了醫生的職業;就是因為有了醫生,才使更多病患有了生命的延續。

        “醫”和“患”有著“戰勝病魔、早日康複”的共同目標,而且戰勝病魔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

        推動醫患信息對稱

        第三步,加強信息溝通,推動醫患信息對稱。

        由於醫療服務專業性很強,在醫療服務的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勢必會造成醫患雙方所掌握信息量的不對稱。譬如,患者對醫生的專業水平和醫療知識了解少,對醫生用藥和治療等收費的信息了解少。信息不對稱使患者在醫療服務消費過程中處於被動,也為醫患矛盾埋下了隱患。

        因此,加強信息溝通,建立醫療信息公開製度顯得尤為重要,當醫患雙方都對彼此有了清楚明白的認識之後,醫患矛盾也就會迎刃而解。

        展望

        醫患關係和諧是我們社會的共同目標,打破醫患僵局,堅持以人為本,重塑醫患信任,共建和諧關係。讓病患與醫生相互理解與支持,尋求各自的完善與發展。

關鍵字:醫患關係,以人為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