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狹窄治療新方法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周玉傑 楊士偉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6-07

  經皮主動脈瓣置換瓣膜 

  傳統方法 存在弊端

  長期以來,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一直是症狀性主動脈瓣狹窄的主要治療方式。然而,大量患者因瓣膜病變過於嚴重、左心室功能差、高齡和存在多種合並症等原因被外科醫生拒之門外。 

  1985年,法國醫生實施了首例主動脈瓣球囊成形術,非外科治療主動脈瓣狹窄的嚐試自此發端,但術後主動脈瓣再狹窄率和並發症發生率較高,療效維持時間多在1年以內,現已基本不用,僅作為危急的不穩定患者過渡至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前的姑息“橋梁”(Ⅱb)。 

  PAVR優勢 嶄露頭角 

  2002年報道了首例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PAVR)術。目前,歐洲已有逾2千例患者接受了PAVR。PAVR不僅可應用於因外科風險過高而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而且可用於生物瓣置換術後瓣膜功能退化者。 

  PAVR操作路徑分為經股動脈逆行路徑、經股靜脈穿房間隔順行路徑以及經心尖路徑3種。其中,經股動脈逆行路徑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對患者損傷小,成為最具發展前景的PAVR入路。 

  德國錫格堡(Siegburg)醫學院赫利奧斯(Helios)心髒中心臨床研究資料顯示,PAVR手術即刻成功率達88%,30天死亡率為12%。其手術死亡風險已低於通過EuroSCORE預測的外科手術死亡風險。 

  臨床醫生對主動脈瓣膜解剖結構的了解程度是決定PAVR療效的關鍵因素,可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減少並發症,推動PAVR裝置設計的改進。 

  PAVR療效 近獲新證 

  近期一項單中心研究進一步確認了PAVR治療嚴重主動脈狹窄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在120例因手術風險過高或有手術禁忌症不能接受外科手術的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中,96%成功接受了PAVR治療,最常見的手術並發症為血管並發症(10%),其餘依次為傳導阻滯(9%)、卒中(3%)、術中死亡(3%)和30天死亡(9%)。患者1年期生存率為79%。累計87%的患者術後恢複正常生活,沒有或僅有輕微症狀。 

  PAVR未來 前景廣闊 

  將最先進的PAVR係統及操作經驗引入我國,可為中國高危瓣膜疾病患者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同時,積極推廣學術交流、有效利用我國患者資源優勢等,或可實現PAVR跨越式增長,可提高PAVR在我國的學術地位,有助於解決目前PAVR領域(如裝置設計和技術體係等)存在的多種問題。 

關鍵字:PAVR,瓣膜功能,前景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