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前衛”診療技術

作者:杜靜冰 李宏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4-09

inserted image
正常牙周和牙周炎時的對比

  牙周病是發生在牙支持組織(牙周組織)的疾病(圖),包括僅累及牙齦組織的牙齦病和波及深層牙周組織(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的牙周炎,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口腔疾病。臨床醫生一般通過常規的牙周檢查(如視診、探診和咬診)即可對牙周狀況和疾病類型進行基本診斷。但為進一步明確病因、判斷疾病的活動程度和預後、評價宿主的敏感性,往往還須進一步檢查。

  微生物學檢測

  侵襲性牙周炎患者可能有特異致病菌感染或迭加感染,對常規治療反應不佳,微生物診斷技術有助於幫助該病患者明確病因和製訂治療方案。通常采用紙尖收集齦下菌斑,再通過以下多種方法進行微生物分析。

  微生物學檢測方法除暗視野和相差顯微鏡、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外,還包括DNA探針技術。該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菌斑中僅有100個靶細菌即可被檢出;檢測快速簡便,24 h內可得結果;棋盤雜交能同時分析大量樣本中的多種靶細菌,還可檢出難以培養的微生物,即使靶細菌已死亡也可被檢出。因此,此技術已成為牙周微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特別適用於微生態流行病學調查。

  DNA探針技術具體包括限製性內切酶分析、聚合酶鏈式反應、免疫分析及檢測細菌抗原和細菌酶分析。

  齦溝液生化分析

  齦溝液(GCF)指通過齦溝內上皮和結合上皮從牙齦結締組織滲入到齦溝內的液體。其液體成分主要來源自於血清,其他成分則分別來自鄰近的牙周組織(上皮和結締組織)及細菌。

  齦溝液的成分改變可反映局部炎症狀況。某些GCF成分可能成為早期判斷牙周病變活動性的敏感指標,並據此開發出椅旁診斷係統。

  炎症介質和產物 如前列腺素E2(PGE2)及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特異性抗體等。

  宿主產生的各種酶 炎症反應導致大量炎性細胞在局部聚集並釋放出多種降解牙周結締組織的酶。現已有大量研究對GCF中宿主來源的各種酶的水平與病變活動性的關係進行了探索。

  牙周組織降解產物 牙周組織破壞時釋放一係列組織降解產物至GCF,如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糖胺多糖(主要是硫酸軟骨素-4)、羥脯氨酸及骨黏連蛋白和骨鈣素等骨特異蛋白成分。

  基因診斷

  近年來,部分研究顯示,某些基因位點與牙周炎易感性及疾病嚴重程度相關。在非吸煙人群中,IL-1A-889等位基因2 / IL-1B + 3954等位基因2複合基因型與重度成人牙周炎高度相關,攜帶該基因型的個體 40歲後發生重度牙周炎的可能性較該基因型陰性者高18.9 倍。故現在也有學者在開展牙周病的基因診斷,希望以後先進技術在該病診斷中大放異彩。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口腔科 杜靜冰 李宏)

關鍵字:牙周病,診療技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