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腸並非頑固性便秘最佳療法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 辛海威 方秀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3-27

病曆簡介

  主訴 患者女性,76歲,因便秘3年、加重1年來我院就診。

  現病史 3年前,患者出現幹硬、呈球狀的大便,但每日仍可排便1次,排便時有肛門直腸堵塞感,排便費力程度為重度,便不盡感明顯。患者自行口服蘆薈膠囊、乳果糖等治療,用藥後症狀緩解,停藥後便秘複發。

  近1年來,上述症狀加重,伴腹脹,無腹痛,服藥無效,灌腸後可排便。患者自認為灌腸效果較好,依靠每日直腸內溫水500 ml灌入維持排便。自發病以來,患者無食欲下降、食量減少,體重穩定;小便正常。

  既往史 患者被診斷為抑鬱症25年,曾服用氯氮平,後改用鹽酸帕羅西汀(20 mg,qd),目前已治療9年,情緒控製良好;罹患糖尿病20年,一直口服阿卡波糖治療,血糖控製滿意,無手足麻木感。家族史、個人史無特殊。

  體格檢查 患者一般狀況尚可,皮膚黏膜無蒼白、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及甲狀腺無腫大。心肺無異常。腹平軟,未見胃腸型和蠕動波,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無腹部包塊,腸鳴音正常。肛診未觸及直腸腫物,指套無染血,縮肛和力排功能正常。

  診斷 患者被初步診斷為“慢性便秘、抑鬱症、2型糖尿病”。

  患者老年發病,病程3年,便秘症狀突出。雖無明顯警報征象,但仍需進一步檢查以明確並排除器質性疾病。

入院後檢查

  便常規、便潛血、血常規、血沉、肝腎功能檢查結果正常;空腹血糖5.9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7.2 mmol/L,糖化血紅蛋白5.7%。

  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甲胎蛋白(AFP)無異常;甲狀腺功能正常。

  腹部超聲未見異常。結腸鏡檢查僅見乙狀結腸有1個直徑為3 mm的小息肉,活檢結果為(結腸黏膜)慢性炎症。

  患者便秘表現為持續排幹球糞、排便費力、排便時有肛門直腸堵塞感和排不盡感,相關檢查未發現結直腸異常;血糖控製良好,不能解釋其便秘症狀;從帕羅西汀使用療程和便秘病程角度分析,不能確定是藥物因素所致便秘。因此,考慮患者為功能性便秘。

  患者的便秘症狀嚴重,應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導致便秘的病理生理學機製。

進一步檢查

  全胃腸通過時間檢測(GITT)結果示,48小時標誌物排出0%(參考值:>90%),55%位於直腸乙狀結腸(參考值:<30%),45%位於直腸乙狀結腸以下,提示患者結腸傳輸延緩。

  肛門直腸測壓(ARM)結果示,肛門最大靜息壓為47.3 mmHg(正常值:110~180 mmHg),最大縮窄壓為181.1 mmHg(正常值:≥125 mmHg),肛門直腸反射正常。直腸最初感知量30 ml(正常值:10 ml),便意感知量170 ml(正常值:80~150 ml),最大耐受容量320 ml(正常值:200~350 ml)。

  上述結果提示,肛管最大靜息壓低,直腸感覺功能異常。

  從GITT和ARM檢測結果看,結腸傳輸延緩,但不嚴重;肛門直腸感覺功能異常可能與長期灌腸有關;肛門直腸排便動作的協調性尚可,表明結直腸功能損害並不嚴重,規範藥物治療和訓練可恢複正常排便功能。讓患者了解病情以及停止灌腸是啟動正規治療的關鍵。

治療與隨訪

  治療經過 與患者分析、討論以下5個問題。引起便秘的原因;目前肛門直腸的功能狀態;長期灌腸對肛門直腸功能的進一步損傷;現有藥物可以幫助患者恢複腸道功能;囑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培養便意,勤做提肛訓練,恢複正常的排便習慣也很重要。

  建議患者停止灌腸,如3日內不排便可使用開塞露;每日記錄排便情況,並口服小麥纖維素(10 g,bid);在心理醫學科門診谘詢是否需要調整抗抑鬱藥。

  2周後隨訪 患者已逐步停止灌腸,但每次排便均須使用開塞露輔助完成;堅持記錄每日排便情況;抗抑鬱藥調整為鹽酸舍曲林(50 mg, qn),情緒穩定。

  4周後隨訪 已停用開塞露,每日有自主排便,糞便性狀為成形便,自我評價便秘程度為中度。服用小麥纖維素10 g,bid ,8周後減為10 g,qd,4周後停藥。

  停藥後隨訪 患者在停藥2周之後隨訪,每日均有自主排便。

心得分享

  慢性便秘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見,與老年人腸道生理功能下降、運動和蔬菜攝入量減少等因素有關,也與老年人常合並慢性病、長期服用大量藥物有關。不少老年人認為必須每日、足量排便才為正常,為此反複如廁、濫服瀉劑,甚至依賴灌腸刺激排便,造成直腸敏感性減弱、正常排便反射受抑製,便秘加重。

  國內一項多中心臨床調查結果顯示,逾三成慢性便秘患者選擇開塞露或灌腸法輔助排便,而選用滲透性瀉劑聚乙二醇、乳果糖的患者不足一成。很少有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時被告知便秘原因,以及調整飲食、恢複正常排便功能的重要性和具體措施。

  《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07年)主張對慢性便秘(其中大多屬於功能性便秘)采用個體化綜合治療策略,包括調整心理狀態和合理膳食結構、建立正確排便習慣、針對病因治療及規範使用瀉劑等。在藥物選擇方麵,應考慮藥效、安全性及效價比,並遵循從膳食纖維到滲透性瀉劑的用藥原則,必要時選用促動力劑,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瀉劑。開塞露、灌腸應僅為處理糞便嵌塞的臨時措施,不能作為長期治療手段。在臨床實踐中,許多頑固性便秘患者可通過規範化治療恢複自主排便功能。

相關鏈接

  慢性便秘定義:排便次數減少(<3次/周)、糞便幹硬、排便費力和便不盡感,病程超過6個月。引起慢性便秘的原因很多,一些疾病可以引起便秘。部分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人工方法輔助排便。

  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包括:

  ·功能性便秘:既往被稱為慢傳輸型便秘,是由結腸傳輸時間延緩導致的便秘。患者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幹硬和排便費力。

  ·功能性排便障礙:既往被稱為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肛門直腸排便功能異常導致的便秘,包括排便時肛門直腸不協調性收縮、直腸推進力不足以及感覺功能異常。患者表現為排便費力、排便時肛門直腸堵塞感和便不盡感,部分患者需要手法輔助排便。

  ·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狀是腹痛、腹部不適,伴糞便幹硬、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後腹痛、腹部不適可改善。

inserted image

圖X線片顯示便秘標誌物X線片顯示,一例便秘患者在吞下不透X線標誌物(黃點)6天後,這些標誌物仍存留於消化係統。

關鍵字:灌腸,便秘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