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決定》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開始實施。2011版防治法的關鍵突破之一,是對職業病定義的修改,並將隨之帶來職業病目錄的“擴容”。諸如職業性腰背痛、頸椎病、腕管綜合征等“白領”易患疾病都有望納入職業病目錄。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全科醫生在此承擔重要責任。我們特邀骨科領域知名專家談談相關疾病社區防治要點,敬請關注。
頸椎退行性疾病分類
頸椎是脊柱中活動度最大節段,運動負荷引起椎間盤退變,繼而引發一係列退行性疾病。頸椎退行性疾病的診斷,在過去以頸椎病為核心,並在臨床廣泛使用,但目前頸椎病包括頸椎間盤突出症、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退行性頸椎管狹窄症等疾病,頸椎病的概念僅是一種籠統說法。在頸椎病的診治過程中,正確進行疾病分類是非常關鍵的。
影像學分型 根據頸椎退行性疾病積水潭診斷分類,該病主要分3類。
1.頸椎間盤突出症(圖1) 表現為頸椎間盤髓核突破纖維環甚至後縱韌帶,向後方壓迫脊髓或向後外側壓迫頸神經根,最終致局部及神經症狀。
2.後縱韌帶骨化症(圖2) 後縱韌帶位於椎體和椎間盤後方,此韌帶組織可新生異位骨結構,甚至最終骨化,導致椎管椎間孔狹窄,壓迫脊髓及神經根,臨床出現脊髓損害及神經根刺激症狀,稱為後縱韌帶骨化症。
3.退行性頸椎管狹窄症 (圖3) 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繼發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所致脊髓、神經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症狀和體征,但須排除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症。
症狀學分型 頸椎退行性疾病的症狀分型包括7型。
1.局部症狀型 表現為反複發作頸肩部疼痛。
2.神經根型 症狀為上肢無力、手指麻木、感覺異常,比較典型的是一側上肢麻木、疼痛的症狀。
3.脊髓型 症狀為異常感覺、運動障礙,如全身燒灼感、蟻走感、束帶感,手指不靈活,下肢無力,行走踩棉感,跛行,直至痙攣性癱瘓,大小便失禁。
4.混合型 同時具有脊髓和神經根症狀。
5.運動神經型 表現為單髓節支配區運動障礙和肌萎縮。
6.交感神經型 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惡心、眼花、心動過速等。
7.外傷性脊髓損傷型 表現多樣,繼發於外傷,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