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主要是指導致腸道菌群紊亂而引起的腹瀉,同時也包括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導致的腹瀉,為較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5%~39%。
AAD發病可在抗生素應用4~10天出現症狀,但變異很大,最短的在服藥4小時即可發病,部分患者甚至在抗生素已經停用1~2周後發病。
臨床表現
輕型患者僅表現為解稀便2~3次/天,持續時間短,停用有關抗生素後,腹瀉可自行好轉。
結腸炎患者腹瀉次數較多,可以合並腸道機會菌感染(如變形杆菌、假單胞菌等),大便可出現紅、白細胞,易被診斷為感染性腹瀉而不斷使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其結果導致抗生素與腹瀉形成惡性循環,病情發展,甚至死亡。
偽膜性結腸炎指在結腸黏膜有偽膜形成的特殊類型,死亡率高達15%~24%。
診斷標準
腹瀉的患者應首先排除:① 各種類型的感染性腹瀉;② 腸道器質性疾病;③ 腸道功能性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等;④ 胃腸道手術後1年內。
診斷標準:在使用抗生素後發生的腹瀉已排除以上情況,若同時有腸道菌群紊亂證據,則診斷AAD基本成立;若不但有腸道菌群紊亂證據,而且出現大量機會菌變為優勢菌或檢出特殊病原菌(艱難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感染證據也是診斷AAD的有力證據。
實驗室檢查
大便常規檢查
一般病例無異常發現,較嚴重的病例可出現白細胞或紅細胞,繼發真菌感染時也可直接發現病原菌。
腸道菌群失調的檢查
腸道菌群紊亂是發生AAD的基礎,檢查包括:① 大便塗片革蘭染色觀察法,以估計總細菌數、球菌和杆菌的比例是否失調,有無真菌等,並由此判斷腸道菌群紊亂程度;② 腸道各種細菌定量培養法。
針對繼發細菌感染的檢查
組織培養法(CCNA)被公認為是檢測難辨梭菌毒素的金標準,但是CCNA費時且複雜,故在臨床實施困難。目前檢測大便毒素A、B則成為快速診斷的主要手段。
其他相關檢查
多數AAD結腸鏡檢查並無特異性,但在偽膜性結腸炎患者可見病變遍布全結腸,偶有侵犯小腸;腸壁附有2~5 mm大小的斑塊狀假膜,有時可融合成更大的黃白色或黃綠色假膜,其間黏膜完整,外觀可正常,也可紅腫,脆性增加。需特別指出的是在對危重患者進行腸鏡檢查時,有引起腸穿孔等嚴重並發症的危險。
偽膜性結腸炎患者行腹部立位平片時見結腸擴張、結腸壁明顯水腫、結腸袋扭轉,偶在側麵見到假膜突起。腹部CT可見結腸壁增厚,達10~15 mm,形成特征性的“手風琴征”。
治療及預防
治療
第一,應立即停用抗生素或調整為窄譜抗生素。
大約22%的病例在停用抗生素後3天內臨床症狀緩解。
第二,可補充益生菌,恢複腸道正常菌群。
AAD主要是由於腸道菌群紊亂所致,益生菌製劑可恢複腸道正常菌群,通過改善腸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刺激作用可健全保護機製。常用益生菌包括:雙歧杆菌、乳杆菌等的製劑。
第三,必要時加強對症支持治療,維持內環境穩定。
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必要時可輸注白蛋白、靜脈丙種球蛋白、血漿等;補充微量元素,避免腸道進一步損傷;盡量避免使用抑製腸道蠕動的藥物。
第四,必要時針對AAD中特殊細菌感染治療。
對於中度以上及症狀持續的患者,予口服甲硝唑或萬古黴素;對於念珠菌感染者給予製黴菌素、氟康唑等治療。
預防
全科醫師在臨床用藥過程中應嚴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指征,並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盡量選用窄譜或AAD發生率低的抗生素;可同時使用益生菌製劑預防AAD;盡可能避免使用對腸道有損傷的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