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燒心等症狀,可導致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氣管等食管以外的組織損害。該病根據內鏡檢查結果可分為兩種類型:黏膜無明顯病變者稱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黏膜有明顯糜爛、潰瘍等病變者,則稱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在京滬兩地患病率為5.77%,並且發病率有逐年增長趨勢,且很多患者因久咳不愈、咽痛、胸痛等症狀輾轉在呼吸科、五官科和心血管科就診,誤診和漏診率均較高,已成為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主要消化係統疾病之一。
臨床主要使用的藥物
該病的藥物治療原理包括中和胃酸或抑製胃酸分泌、改善食管下括約肌(LES)功能和保護食管黏膜。
目前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藥物有兩類:① 抑酸劑[包括質子泵抑製劑(PPI)、組胺H2受體拮抗劑(H2RA)];② 胃腸動力藥。這兩類藥物分別通過抑製胃酸和促進食管的蠕動促進食管酸廓清而發揮治療作用。促胃動力藥,臨床上常用莫沙必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以及依托必利等,大量的臨床實踐說明單用胃腸動力藥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抑製胃酸分泌是最主要的治療措施。常用的H2RA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等,在控製夜間胃酸分泌高峰方麵, H2RA可能優於奧美拉唑或安慰劑,因此,對於發病時間較短或輕、中度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初始治療或維持治療, H2RA是可供選擇的藥物。
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質子泵抑製劑(PPI)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 。除埃索美拉唑外,針對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各種PPI的療效似無明顯的差異。就抑製胃酸效果來說,埃索美拉唑在藥代動力學方麵和藥效學方麵都明顯較奧美拉唑更強、更持久。
如何進行維持治療
長期抑酸是反流性食管炎治療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在不使用PPI維持的情況下,胃食管反流病 1 年內大約有80%的患者複發;而使用PPI維持治療則可以使複發率降至30%。如何進行維持治療依然是目前討論的熱點話題。目前普遍認為遞減(step down)治療方法優於傳統的遞增(step up) 治療方法,遞減治療方法能更有效、更經濟地控製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狀。
遞減治療方法 ① 該法為治療的藥物種類和劑量逐漸遞減的治療方法。最初可以選用1種質子泵抑製劑標準劑量(如奧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必要時晚睡前加用H2RA如雷尼替丁150 mg 口服,當臨床症狀完全消失後,停用H2RA;數日至數周後PPI可逐漸減成每日1次(維持原劑量);數日至數周後再減為原劑量的1/2,每日1 次,一直維持。② H2RA和促動力藥也隨患者症狀緩解而逐漸遞減。
按需治療方法 另外一種方法是采用足夠的治療劑量,當臨床症狀消除後停藥6個月到1年,或當症狀複發時再使用足夠的劑量進行治療;或可間歇2~3天給藥1次,嚴重時也可每天給藥1次,這種方法也叫做按需治療。總之,以能控製症狀為原則。按需治療的適應證多為非糜爛性反流性食管炎(NERD) ,首選藥物為PPI。因其更經濟、方便,為更多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所接受。
治療持續時間 目前藥物治療每一階段的持續時間尚無統一定論,多強調個體化治療,可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來調整。PPI的長期維持治療可有效控製症狀,預防臨床症狀的複發。盡管自PPI誕生以來許多人一直擔心長期使用可能會增加胃癌風險,但是經過近20年、數百萬患者的臨床應用,證明PPI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藥物。
聯合用藥
輕症者先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治療,症狀發作期間加用抑酸劑,效果欠佳者,同時加用促動力藥。以上治療無效者,可加大藥物劑量或改用更有效的抑酸劑。抑酸劑治療無效,且能被證實有食道動力異常的患者,可試用促動力藥聯合抑酸劑治療。2~3級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經此聯合治療常取得良好效果。
若臨床上使用PPI藥物治療每日2次,仍發現患者有夜間胃酸分泌增多現象,也可在睡前加用 H2RA,有促進胃黏膜愈合的作用。
用藥的注意事項
藥物的配伍禁忌 可降低抑酸治療效果的藥物包括硝酸甘油、鈣離子拮抗劑、交感神經激動劑、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等,應注意盡量避免使用。
西咪替丁能降低某些藥物在肝內的分解代謝而延長作用,雷尼替丁該作用較小,而法莫替丁則幾乎無此副作用。奧美拉唑也是肝髒細胞色素P450(CYP)酶係統有力的抑製劑,和地西泮、苯妥英鈉、氨基比林等藥物合用時均要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
藥物的不良反應 PPI的不良反應主要是由胃內顯著的低酸引起,偶爾可出現皮疹、惡心、頭痛、腹瀉、便秘和胃腸脹氣,但均較輕。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慎用。H2RA不良反應有白細胞減少、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高、乳房增大以及困倦、遲鈍、定向障礙等精神症狀。使用甲氧氯普胺約10%的女性患者會出現由於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乳房增大、溢乳及閉經,反複用藥或劑量過大還可致錐體外係症狀,主要表現為帕金森綜合征。老年患者慎用。
治療藥物中,醫師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能病因選擇副作用小的藥物,目前絕大多數藥物已經發展到第3或第4代,副作用相對減少,一旦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原則上應停用,並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