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醫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認知率低,規範管理不到位,加之我國目前情況下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等多種原因,使得慢阻肺的管理麵臨很多問題。如何預防慢阻肺發生,防止其進展;準確診斷及早期診斷慢阻肺;建立國家層麵上的疾病防控體係;推動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減少住院患者數等慢阻肺的診治管理方法都是值得探討的。
由於對慢阻肺發病機製及防治的整體認識不足,慢阻肺進入公眾視野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公眾對其危害知之甚少。另外,政府並未主動將慢阻肺列入國家慢性病的防控體係管理中。因此,現在已有呼吸學界專家提出,將“慢阻肺”代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使它可與“冠心病”、“糖尿病”等已列入慢性管理體係的疾病一樣,進入公眾視野,引起關注。本文中也以“慢阻肺”代替“COPD”。通過呼吸學界人士的努力,希望使慢阻肺的防治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社區醫師對慢阻肺的認知率有待提高
廣大基層醫務人員承擔著大量繁重的疾病防治任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不能及時更新知識,參加繼續教育的機會少之又少。可能相當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師關於慢阻肺的知識還停滯於教材,這在中西部地區會更加明顯。另外,在慢阻肺診斷中必須的肺功能檢查儀(圖),目前在社區衛生中心並未配備。
國家衛生部設立的行業專項基金“中國成人肺功能現狀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規範化防治體係建設”,通過社區規範化管理工作的推廣,旨在促進社區醫師對慢阻肺認知程度提高。
隻有使社區衛生中心(鄉鎮衛生院)的疾病管理人員(醫師)真正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才是啟動慢阻肺的早期診斷和管理規範化的基礎。
在歐美等國家,由於衛生資源分布已趨平均,因此,大多數慢阻肺的診斷均是在社區進行。但同樣麵臨著需要關於慢阻肺防治知識的教育。而且,基於網絡的計算機化管理也在慢阻肺的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慢阻肺在社區的管理現狀
重治輕防
絕大多數醫院的醫生隻忙於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隻給予抗感染和平喘治療,沒有及時地給予相應的檢查及確診,更沒有長效支氣管擴張劑的治療。
有的醫院隻有在出現症狀之後才開始治療,許多處於穩定期或緩解期的患者缺少或根本沒有長期持續的、有計劃的、係統的幹預措施,更談不上長期有效的教育、管理和隨訪。盡管醫療資源耗費很大,但是投資效益比低下。
社區醫療功能不到位
基層衛生機構做不了“大”診斷,小醫院連溴化異丙托品等藥物都沒有,資源配備不足,慢阻肺基本防治藥物配備不足,“小”的預防和治療也不能做,這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不堪重負。
慢阻肺管理的建議
規範管理
根據慢阻肺診治指南,對社區內患者進行摸底調查,並為患者建立疾病檔案,長期管理,長期隨訪。目前大多數是三級醫院與社區中心聯合,對一些特定社區進行慢阻肺患者的登記、管理。
教育大眾,教育患者
對患者分批、分期進行慢阻肺防治知識與技能教育,包括藥物治療、康複鍛煉、預防發作、去除不良生活習慣,教育患者學會自我觀察病情、懂得何時去醫院就診、掌握正確的氣霧劑等劑型的吸入方法等。
新技術應用
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慢阻肺管理,建立手機終端以及基於手機終端的疾病管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規範化管理、定期監督患者進行用藥及管理。定期隨訪並根據病情評估療效、調整治療方案。已有多個研究顯示,在醫生督導下的疾病管理更有效。現在我院呼吸內科正在研發微型肺功能監測設備,將其與手機結合起來,使患者可將定期監測的肺功能數據實時發送到醫生終端,並可實時接收到醫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