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病因主要和空氣汙染、吸煙、職業粉塵和化學物質接觸有關,還可能和烹調產生的油煙和燃料產生的煙塵、呼吸道感染有關。慢阻肺的病死率高,我國的發病人數遠遠高於世界發達國家,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於慢阻肺,其死亡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麵對如此龐大的患者群體,醫生應如何應對,請看本版內容。
患者,60歲男性,過去幾年裏呼吸困難不斷進展。15歲時開始吸煙並一直每日吸煙1包,氣短不斷加重,過去1年裏,因“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2次在急診救治。
1個月前外出後感冒,表現為胸憋氣急,咳痰增加並且咳膿痰、發熱,因呼吸困難加重住院治療。聽診時呼吸音減弱伴呼氣相延長,肺功能測定顯示有嚴重的氣流阻塞 [第1秒鍾用力呼氣容積(FEV1)與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為0.43,FEV1是預計值的34%]。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經過吸氧、給予抗生素及靜脈用糖皮質激素等治療,胸悶氣短症狀逐漸緩解,出院後繼續吸氧,未繼續應用糖皮質激素。
1周後患者到社區衛生服務站,自述仍有嚴重氣短,每天必須“靠氧氣生活”,很沮喪,食欲和睡眠很差,極少室外活動。
冬天來臨,我們會麵對很多這樣的慢阻肺患者,應該如何管理這部分患者,使他們安然過冬、避免因反複發作而危及生命呢?這就需要基層醫生發揮重要作用了!
目前還沒有完全控製慢阻肺的辦法。治療的關鍵目的是減少急性發作、延緩肺功能的惡化。不少患者隻是在出現症狀時才看病服藥,並且很難做到堅持治療。事實上,慢阻肺的核心是對患者的教育、呼吸訓練、物理療法和藥物調整。上述患者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後,醫生需要從多個方麵進行治療。
氧療期間運動很重要
首先應告訴患者剛剛從急性呼吸衰竭中恢複,現在仍需要氧療、需要積極的係統治療以防止複發和再次住院。更重要的是鼓勵患者通過適當的肺康複訓練改善基本健康狀態及生活質量。
有資料表明,由於缺少活動和社會交流的機會,接受家庭氧療的患者很多會有抑鬱的表現。因此需要告訴患者,家庭吸氧可以逐漸減少,出院3個月後停止吸氧是很重要的,醫生和患者應認識到氧療並不是必需的,至少目前階段不是。此外,鼓勵患者每天逐漸增加行走時間,20分鍾、30分鍾,甚至更長時間,增加運動耐受,逐漸恢複患者的信心,加用抗抑鬱藥幫助很少。
堅持糖皮質激素吸入治療
由於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糖皮質激素顯示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以嚐試再次加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根據病情可以選擇口服,或者吸入治療。有資料證明長期吸入糖皮質激素可以減慢通氣功能下降的速率。目前有糖皮質激素與長效支氣管擴張劑的聯合劑型,使患者應用更加方便。
正確使用茶堿類藥物
茶堿類藥物能夠改善呼吸肌功能,擴張支氣管平滑肌,並有強心利尿作用。常規劑量對於慢阻肺患者不會導致失眠、胃腸不適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但應注意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
病情穩定後的管理
當慢阻肺病情穩定後仍然需要應用支氣管擴張劑,並推薦用吸入療法。多年來,不少老百姓喜歡靜脈輸液或者口服藥物,不習慣吸入藥物,甚至錯誤地認為“一旦吸入就離不了”。實際上,口服藥物經過胃腸吸收、靜脈輸液要經過全身循環後才能發揮作用,而吸入藥物能夠直接作用於呼吸道,用藥劑量小、胃腸道吸收少,副作用相應減少。目前有專門為方便患者吸入的裝置,放入支氣管擴張劑後,隻要教會患者正確使用,就會達到控製喘息的滿意效果。
康複訓練應量力
囑咐患者平時應當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地進行呼吸康複訓練或體能訓練。對於肺功能較差的患者,應由醫生進行評估後,指導患者從腹式呼吸、縮唇呼吸開始,逐漸過渡到緩慢步行、逐漸增加步行距離。目前國外比較推崇的是“CAT”評分,幫助患者本人和基層醫生來評估病情。
總之,慢阻肺的控製需要醫務人員的努力,更需要廣大患者了解這個疾病。對於40歲以上的吸煙者應進行肺功能檢查,對於已有慢阻肺的患者,要進行追蹤隨訪、規範治療、減少急性發作、延緩疾病進程、提高生活質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呼吸科 劉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