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患者男性,84歲,因“突發左側肢體無力伴抽搐半天”於2010年9月14日入院。
現病史患者於入院當日中午進餐時突然出現左側肢體無力,伴言語不清,無頭暈、頭痛,無惡心、嘔吐,繼而出現四肢抽搐和意識障礙,無口吐白沫,無大小便失禁,持續約1分鍾後抽搐停止,神誌轉清,仍有左側肢體失利,外院行頭顱CT檢查後以“腦梗死,高血壓病”收治入院。
既往史有高血壓病史10餘年,血壓最高達180/120 mmHg,目前規則服用氨氯地平治療,血壓控製不詳;2年前有2次腦梗死病史(具體診治不詳),治療後症狀好轉出院,平素未用藥。否認糖尿病、冠心病和慢性支氣管炎病史。餘無特殊。
個人史及家族史 有吸煙史50餘年,平均每天1包,否認飲酒史。餘無特殊。否認家族遺傳疾病史。
入院查體T 36.3 ℃,HR 96次/分,R 20次/分,BP 140/88 mmHg,神誌清,平車推入病房,查體合作。雙瞳等大等圓,直徑約1.5 mm,對光反射存在,雙側額紋無變淺,口角對稱,右鼻唇溝淺,伸舌不偏。頸軟,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幹濕性音。心髒及腹部查體無異常。左側肢體肌力0級,右側肢體肌力正常,左上肢肌張力高,餘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輔助檢查血尿常規、空腹血糖、肝功能、腎功能、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凝血全套正常;鉀3.45 mmol/L,鈉145 mmol/L;血流變檢查提示血漿粘度值為1.55 mPas。心電圖和胸片未見異常;腹部B超提示左腎囊腫,餘未見異常;外院頭顱CT提示右側顳葉和頂葉梗塞,腦萎縮。
診療經過患者入院後予以吸氧、脫水降顱壓、營養神經和活血化瘀補液等治療,2周後症狀好轉,口齒清楚,左側肢體肌力恢複至2級,但肢體活動仍有障礙,生活不能自理,須臥床,轉入護理病房並進行肢體康複治療,因患者不願配合,故長期給予抗凝和活血化瘀等藥物口服。
病情變化2010年11月20日患者突然出現發熱,體溫波動在38 ℃左右,伴尿頻、尿急和尿痛,稍感腰酸不適,無畏寒、寒戰,無腹痛、腹瀉,無惡心、嘔吐,無咳嗽、咳痰,無胸悶、心悸,無意識障礙,覺納差、乏力。查體:T38.2°C,神誌清楚,呼吸平穩,咽不紅,雙側扁桃體無腫大,雙肺呼吸音稍粗,未聞及幹、濕性音。心髒及腹部查體無異常,雙腎區叩擊痛(-)。雙下肢足背處凹陷性水腫,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正常。左側肢體肌力2級,右側肢體肌力正常,左上肢肌張力高,餘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該病例的診斷和治療見http://www.cmt.com.cn/detail/30114.html
病例點評
此病例病史采集時納入了陰性症狀、二級預防和危險因素,值得提倡。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①在現病史中,應對左側肢體無力程度作描述(如上肢不能持物或下肢不能自主活動),且上、下肢應分開描述,並描述是否累及麵部等;②出現抽搐時,應準確描寫抽搐和肢體無力間隔時間(幾分鍾還是幾小時),這有助於界定症狀;③應描述既往兩次腦梗死的遺留症狀,這有利於判斷此次症狀和體征;④神經係統檢查須完整,包括顱神經、四肢運動(肌力、肌張力、腱反射和病理反射)、椎體外係症狀、共濟運動和感覺障礙等,入院時言語情況也須描寫;⑤輔助檢查見肝功能異常,血脂描述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據,有條件時應檢查患者血管以判斷動脈硬化程度,同時應行腦電圖檢查。
病例的診斷分析及處理策略
入院診斷 該病例診斷為:①腦梗死;②繼發性癲癇;③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組。
急性期治療原則和診療方案 原則為:防止血栓進展、減少梗死範圍、調整血壓和防治並發症。
診療方案為:①予以吸氧、脫水降顱壓、營養神經和活血化瘀補液等對症支持治療;②預防癲癇再次發作,必要時抗癲癇治療,注意保護患者,防止跌傷;③保持呼吸道通暢,防誤吸,增加營養,加強床上鍛煉,多飲水,增強全身抵抗力,防治尿路感染和褥瘡等;④注意監測血壓、瞳孔、神誌和尿量,保持內環境穩定。
穩定期治療原則和方案 采用綜合措施控製卒中再發,減少殘疾,減少或避免急性期的發生。診療方案為:①抗血小板;②抗凝;③降壓;④降脂。
病情變化後的診治 病情變化考慮為腦梗後並發尿路感染。建議行血常規、尿常規、泌尿係B超、中段尿培養、24小時尿定量、肝腎功能、空腹血糖、胸片和心肌酶譜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和指導用藥。
注意事項 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發病率較一般老年人高。故該類患者應注意增加營養、加強床上鍛煉、多飲水、增強全身抵抗力、積極治療褥瘡或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加強肢體功能鍛煉、加強會陰護理和避免交叉感染。
積極對因治療有明確病因(如褥瘡、前列腺增生、骨折和糖尿病等)的尿路感染患者。留置導尿管者應盡早拔除尿管,且導尿須要定時開放、定期更換、嚴格無菌操作和每日常規護理消毒。全身及尿路感染症狀較重者,應根據尿培養藥敏抗菌譜給予全身抗生素治療,並局部行膀胱衝洗。
腦卒中診斷思路
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分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腦梗死,其中腦梗死按病因分為大動脈、小血管和心源性腦梗死。
腦卒中診斷流程 完整流程為:①評估和診斷,通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神經係統體檢得到病史和體征資料,並根據腦卒中量表評估疾病嚴重程度;②腦部與血管病變檢查;③實驗室及影像檢查;④診斷;⑤病因分型。具體診治流程見右圖。
院前卒中識別 全科醫生正確的院前識別至關重要。若患者突然出現以下症狀應考慮卒中:①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麵部)無力或麻木;②一側麵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③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④雙眼向一側凝視;⑤一側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⑥眩暈伴嘔吐;⑦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痛或嘔吐;⑧意識障礙或抽搐。
缺血性腦卒中分型 依據TOAST分型,可將其分為5型,即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LAA)(頸動脈閉塞或狹窄≥動脈橫斷麵的50%)、心源性腦栓塞(CE)、小動脈閉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影像學檢查有與臨床症狀相對應的最大直徑<1.5 cm的卒中病灶)、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卒中(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其中LAA、CE及SAA是臨床常見類型,應引起重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和治療 診斷標準為: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少數為全麵神經功能缺損;③症狀和體征持續>數小時;④排除非腦血管性腦部病變;⑤腦CT或磁共振成像(MRI)排除腦出血和其他病變,有責任缺血病灶。①~④同時滿足為可能缺血性卒中,①~⑤同時滿足為肯定的缺血性腦卒中。
治療要點為溶栓、卒中單元、抗血小板、抗凝和神經保護。
缺血性腦卒中的預防
一級預防 包括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主動控製各種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高血脂、炎症和感染)。其重點在社區。
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可降低卒中再發危險並減輕殘疾程度。首次卒中後6個月內是卒中複發危險性最高的階段,故在卒中首發後有必要盡早開展二級預防。
目前,卒中二級預防現狀嚴峻,還有1/4卒中患者未用抗血小板藥。從患者角度來看,卒中患者未使用抗血小板、降壓、降糖及調節血脂藥的首因是醫生未建議給藥,故醫生在二級預防中起主導作用。
在腦卒中的多種危險因素中,高血壓、糖尿病和脂代謝異常為可控製的危險因素,因此,降壓、降脂(他汀類)和抗血小板藥物成為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的三大基石。
血壓管理 對於缺血性腦卒中和TIA,建議進行抗高血壓治療,以降低腦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複發風險。降壓目標一般為≤140/90 mmHg,理想目標為≤130/80 mmHg。降壓治療為預防腦卒中和TIA複發帶來的益處主要來自於減壓本身。建議選擇單藥或聯合用藥。
糖尿病 血糖控製的靶目標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但血糖過低可能對高危2型糖尿病造成危害。糖尿病合並高血壓時的降壓目標為<130/80 mmHg,降壓藥建議選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並聯合他汀以降低腦卒中風險。
脂代謝異常 進行生活方式幹預和藥物治療。建議使用他汀藥物, LDL-C目標值為<2.59 mmol/L或使LDL-C下降幅度達到30%~40%。
伴多種危險因素(冠心病、糖尿病、吸煙和腦動脈硬化)者若LDL-C>2.07 mmol/L,應將LDL-C 降至2.07 mmol/L或使LDL-C 下降幅度>40%。
對於有顱內外大動脈易損斑塊或動脈源性栓塞證據者,建議的降脂目標亦為將LDL-C降至2.07 mmol/L或使LDL-C 下降幅度>40%。
他汀藥物治療前和治療中,應定期監測肝酶及肌酶變化。肝酶>3倍正常上限或肌酶>5倍正常上限時應停藥觀察,老年患者注意合理配伍並監測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