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研究顯示,慢性腎病(CKD)伴高血壓患者,睡前服用至少一種降壓藥物可更好地控製血壓並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論文10月2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腎髒學會雜誌》(J Am Soc Nephrol)。
該開放性試驗共納入晨起服用降壓藥和睡前至少服用一種降壓藥的CKD伴高血壓患者661例,分別測量患者基線、調整治療策略3個月後(每位患者至少每年一次)48小時動態血壓,平均隨訪時間5.4年。結果顯示,至少睡前服用一種降壓藥的患者校正後總心血管事件風險約為晨起服用所有降壓藥患者的1/3。睡前服用降壓藥可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混合風險。此外,睡前服藥的患者睡眠期間平均血壓顯著降低,動態血壓監測顯示該人群血壓控製比例優於晨起服藥患者(56%對45%)。睡眠期間收縮壓每降低5 mmHg,隨訪期間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可降低14%。
■專家點評
降壓藥物的服用時間沒有固定模式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髒科 施仲偉
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在晨起後服用降壓藥物,這與生活習慣有關,也因為他們白天的血壓明顯高於夜間(即杓型血壓)。
赫米達(Hermida)等探討了通過改變服藥時間來減少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結果顯示,與全部降壓藥物均在晨起後服用相比,將一種或幾種藥物放在晚上服用能顯著減少高血壓合並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硬終點事件(心血管病死亡、心肌梗死或腦卒中);降低夜間平均收縮壓水平和提高動態血壓達標率很可能是獲益的主要原因。
上述結果有參考價值,但不能簡單地推而廣之,原因如下。
•這是亞組分析,是一項稱為“動態血壓監測(ABPM)預測心血管事件和評價時間治療學效益”研究中慢性腎病亞組的結果。
•研究非隨機雙盲,樣本量較小,很難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
•晚上服藥組的心血管事件和硬終點事件分別下降達69%和72%,療效如此之好令人難以相信。
•患者大多為非杓型血壓(占66%),不能代表一般高血壓人群。
•一些重要的細節沒有交代,例如,晨起後服藥組患者是否都服用真正的長效製劑?隨訪期間發現夜間血壓未達標是否采取措施?晚上服藥組是否有人發生夜間血壓過低?
•改變服藥習慣和將一天一次服藥改成一天兩次服藥,有可能降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反而不利於血壓控製。
•有關晚上服藥效益優於晨起後服藥的研究還不多,質量也不高,故至今停留在探索階段。
因此,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應個體化,包括降壓藥物的服用時間。
對於大多數呈杓型血壓的患者,沒有必要改變晨起後服藥的習慣,但應盡可能使用每天一次而有持續24小時降壓作用的長效製劑,以有效控製夜間血壓和晨峰血壓;如使用中、短效製劑,則需每天2~3次給藥。
非杓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10%)、反杓型血壓(夜間平均血壓高於白天平均血壓)、晨起後服藥不能控製夜間血壓、晨峰血壓明顯增高(起床後2小時內平均收縮壓比夜間最低值增高≥35 mmHg)的患者,可在晚上加用一次降壓藥或改為晚上服用降壓藥。檢測這四類高血壓患者以及評價服藥方案改變後降壓效果的方法,除可使用ABPM外,還可采用家庭自測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