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發病率較高,約占內鏡檢查者的80%~90%。該病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但目前我國慢性胃炎的診治仍有較多不規範處亟待解決。我國的慢性胃炎診治指南經曆了幾個發展階段:1982年製訂了《慢性胃炎的分類、纖維胃鏡診斷標準及萎縮性胃炎的病理診斷標準》試行方案;2000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通過了《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2003年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製訂了《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2006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製定了《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以下簡稱《共識》)。
本文摘登了《共識》的部分診治推薦,並邀請該共識執筆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劉文忠教授進行解讀。
慢性胃炎是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中80%~95%由幽門螺杆菌(Hp)感染引起,其他病因包括膽汁反流、外源性胃黏膜損傷因素[如高濃度酒精、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和高鹽飲食]長期刺激及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歐多見,我國僅有少數報告。
該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人群中成人慢性胃炎患病率在50%以上。
症狀
多數該病患者無任何症狀,有症狀者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消化不良,如上腹不適、飽脹、早飽、疼痛和燒灼痛等,進食可加重或減輕。還可有食欲不振、噯氣、反酸和惡心等症狀。這些症狀的有無和嚴重程度與內鏡所見和組織病理學分級缺乏相關性,故一般將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歸入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或廣義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範疇。慢性胃炎強調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強調的是消化不良症狀。
該病體征多不明顯,有時可有上腹輕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