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者:北京大學循證醫學中心 詹思延
2011年9月1-3日,由中國醫師協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循證醫學中心、亞太循證醫學聯盟協辦的“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指南製定、評價和解讀方法學研討會”在京舉行。
製定和推廣循證臨床實踐指南是當前規範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舉措,但如何保證指南的科學、公正和權威,如何評價現已發表指南的質量、製定過程是否嚴謹和規範,如何使國外指南適應於我國國情,均需要方法學的考慮。為此,本報特將此次研討會的部分精彩內容進行整理,介紹如下。
臨床實踐指南(CPG)是指針對特定的臨床情況,係統製定出幫助臨床醫師和患者做出恰當處理的指導性意見。既往,指南的製定更多的是基於專家的意見和經驗而達成的共識,因而更易受個人經驗和主觀判斷的影響;近年,製定指南更多強調基於循證醫學證據,采用嚴格的、達成共識的方法複習和評價現有臨床證據,形成推薦意見,因而更具權威性,並成為指南製定的主流趨勢。
為了解我國臨床指南的發展現狀,我們對2006-2010年間所發表的指南進行了描述性分析,並采用AGREE指南評估係統(編者注:一個幫助指南製定者和使用者評估臨床實踐指南方法學質量的工具)對2010年發表的指南進行了質量評價。
研究方法
以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電子期刊或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全文電子期刊)為資料庫,檢索了2006-2010年間發表的臨床指南。
納入標準為:在具體環境下,能協助醫師或保健醫師和患者做出恰當醫療決策的建議、策略和信息;政府機構、專業學術機構、高等院校或個人製定,經過同行審議並且已公開發表在專業學術期刊;在中國大陸境內發表和收錄,語言為中文。
排除標準有:綜述、專家評述、指南解讀或指南後效評價等;非中文發表或非國內政府機構、專業學術機構、高等院校或個人製定的指南;其他不符合指南定義的文獻。
選用AGREE係統對指南質量進行評價,由4位評估者獨立評價,使用kappa一致性檢驗判斷4位評估者評分間的一致性。
研究結果
國內指南現狀 截至2011年6月1日,在上述3個資料庫中分別初步篩選出4578、5157和5537項相關條目,經剔除重複條目、無關條目及合並多期刊發或連載的條目後,共有283項指南符合研究標準。
從指南版本看,超過80%的指南並未聲明其所屬類型。其中,屬於討論稿、草案、建議稿、試行版、更新版及未說明版本類型者分別有13(4.6%)、15(5.3%)、4(1.4%)、4(1.4%)、15(5.3%)和230(81.3%)篇。在符合研究標準的指南中,陳述了證據收集方法、證據和推薦意見級別者僅分別有11(3.9%)和36(12.7%)篇。
從指南所發表的期刊看,上述指南刊出所涉及期刊共有134種,其中發表指南數量最多者為《中華內科學雜誌》(32篇);有71(25.1%)篇指南發表在≥2種期刊,發表期刊最多的指南涉及9種期刊。
從指南作者組成看,262(92.6%)篇由指南製定小組完成,其中,161(56.95%)篇列出了指南製定小組專家名單。在列出專家名單的指南中,專家小組人數最少為5位,最多為60位。
從指南製定機構看,專業學術機構、特別成立的指南製定小組、醫療機構、政府機構和未說明發布機構者分別有251(88.7%)、44(15.5%)、12(4.3%)、11(3.9%)和11(3.9%)篇。
從指南所涉及的疾病或症狀看,指南共涉及21種疾病分類,其中消化係統疾病最多(共72篇);所描述的症狀或疾病涉及2個或以上分類者有100(35.3%)篇。
從指南所涉及的治療或幹預方式看,涉及設備或支持治療、中醫中藥或民族醫藥、藥品使用方法、手術或操作方法、心理或行為治療方法者分別有14(4.9%)、14(4.9%)、27(9.5%)、28(9.9%)和2(0.7%)篇。
從指南所列出的參考文獻數目看,117(41.3%)篇指南未列出參考文獻;在列出參考文獻的指南中,數目最少的為1篇、最多的為192篇。
國內指南質量評價現狀 運用AGREE係統評估2010年的75篇指南質量。結果為,可評定為嚴謹規範、基本規範或不確定者分別有2(2.7%)、7(9.3%)和66(88.0%)篇。
在各評價部分中,大部分指南在“應用性(如何應用和實施)”以及“編撰獨立性(獨立於讚助單位並記載了小組成員的利益衝突)”兩部分存在明顯缺陷;在各評價項目中,大部分指南未考慮到患者的觀點和偏好、未介紹該指南是否已經試用或試行、無支持指南應用的工具(如指南的ipad版本)、未考慮指南應用的費用問題。
改善國內指南評價質量
雖然AGREE評價係統或許暫時不適合國內期刊指南的質量評價,但其可為指南製定者提供指導和參考。
例如,在證據收集和選擇方法上,應提供查找證據的細節(包括搜索的關鍵詞、參考資源及文獻涵蓋時間等);在推薦意見的形成方法上,國內指南常以“經會議討論,達成共識”帶過,缺乏具體的描述(如具體如何達成最後決定、意見不一致之處和解決方法等);在指南使用者上,國內指南一般用“臨床醫師”概括所有的使用者,很少有指南列出具體的使用者;在指南的利益衝突上,一些指南由外部讚助(如政府基金、慈善機構和製藥公司等),但未明確聲明讚助單位的觀點和意見不能影響指南的最後製定等。
總之,近年來我國指南數量增長迅速、傳播渠道和指南內容多樣化,但所涉及領域集中,開發水平和推薦級別較低。從方法學角度出發,為解決上述問題,在未來應製定適合期刊指南的評價量表、建立指南評審製度、建立指南發布平台[編者注:可參閱中國醫師協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建立的中國臨床指南文庫(http://cgc.bjmu.edu.cn:820/)]並加大循證指南的推廣力度。(張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