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紹
現病史 患者男性,65歲,退休後體檢發現血糖增高2年,於複興醫院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及相關檢查,診斷為2型糖尿病。患者無口幹、乏力、多食、多飲、多尿等不適,無體重減輕。每日主食量250~300 g,每日尿量1500 ~2000 ml,夜尿0~1次。目前口服降糖藥物治療,二甲雙胍500 mg,每日3次,阿卡波糖50 mg,每日3次。自測空腹血糖9~10 mmol/L,餐後血糖8~8.5 mmol/L,為進一步調整血糖水平來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
既往史及家族史 高血壓病史5年,血壓最高達160/95 mmHg,目前服用纈沙坦80 mg,每日1次,血壓波動於120~130/70~80 mmHg之間。父母均已去世,死因不詳,有2個妹妹,1個弟弟,弟弟患有糖尿病,配偶及子女均體健。
生活習慣 患者平時生活規律,無吸煙和飲酒嗜好。每日食鹽攝入量為9~10 g,喜愛進食油炸食品,不喜愛運動,心態平和。
查體 身高176 cm,體重82 kg,體質指數(BMI)26.5 kg/m2,腰圍90 cm,臀圍102 cm,血壓130/80 mmHg,心率84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性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及,雙下肢無水腫,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正常。
輔助檢查 空腹血糖9.6 mmol/L,餐後血糖7.9 mmol/L,血脂、肝腎功能均正常。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10 μg/min(正常值0~20 μg/min)。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不詳。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大致正常。眼底檢查:雙眼視網膜動脈硬化Ⅱ度。
診斷 ① 2型糖尿病;② 高血壓2級。
患者臨床特點 老年男性,超重體型;患者飲食結構不合理,食鹽超量,缺乏運動;餐後血糖控製好,空腹血糖增高,未發現糖尿病相關微血管並發症;血壓、血脂控製達標。
社區治療方案
01
首先須明確患者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
全科醫生接診時,需要仔細詢問患者夜間是否出現心悸、出汗等低血糖表現,患者予以否認。囑患者監測白天3餐前、3餐後、睡前、夜間1:00、3:00、5:00、7:00的血糖水平,繪製血糖曲線圖。
根據患者血糖曲線圖可以看出,患者白天餐前、餐後、睡前、血糖控製達標或基本達標, 而無夜間低血糖。其血糖值在淩晨3點後增高,考慮該患者空腹血糖增高原因為“黎明現象”。
02
明確空腹血糖升高原因後,對患者進行糖尿病教育,以消除精神負擔,改善睡眠質量。
03
飲食治療
該患者體重超重,又喜愛進食油炸、高鹽食物,因此要適度控製體重,建議每日總熱量1700 kcal,其中55%~65%應來自碳水化合物,20%~30%來自脂肪和油(其中1/3應來自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攝入量不多於總熱量的15%,鼓勵患者增加蔬菜和全麥食品的攝入,少食多餐。由於患者合並高血壓,食鹽攝入量控製在每天6 g以下。除對患者本人進行飲食指導外,同時取得家屬的支持。
04
運動治療
告訴患者運動治療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體重,有利於血糖、血壓的控製,減少藥物用量。
① 首先對患者進行醫學評估,分析運動的風險和益處,共同製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案。② 運動類型選用有氧運動,運動形式有快走、騎自行車、跳舞、打太極拳等。由於患者一直缺乏運動,以靜息生活方式為主,社區醫生為其聯係了轄區內一位太極拳運動愛好者,教授患者打太極拳,運動強度從低強度開始,使其身體感到舒服、不疲乏,且呼吸順暢。③運動治療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增至中等強度運動,使其感到呼吸略有局促,但能夠堅持一段時間。④ 運動持續時間:起始5~10分鍾為宜,4周後可逐漸延長至30分鍾的中等強度運動,每周至少運動4~5次。⑤ 運動應在餐後1小時進行,運動時注意避免外傷和足部保護,還應做好運動前的熱身運動和運動後的整理運動。目前,患者對太極拳運動越來越感興趣,還加入了社區太極拳俱樂部。
05
藥物調整
在接受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患者在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6 U)以控製空腹高血糖。在保證每天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囑患者將晚餐中的一部分熱量分給睡前加餐,例如睡前飲用1杯熱牛奶,進食2~3片蘇打餅幹,同時加強血糖監測。
隨訪
該患者依從性好,能夠按照醫生建議接受飲食、運動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並定期監測血糖、每月隨診。近半年患者體重已減輕6 kg,目前BMI 24.5 kg/m2。患者口服用藥為二甲雙胍(早500 mg,午500 mg,晚 500 mg),中效胰島素(睡前 8 U,皮下注射)降血糖治療,停用阿卡波糖。近日空腹血糖6.8 mmol/L,餐後血糖8 mmol/L,糖化血紅蛋白為6.2%。
目前患者不僅血糖控製滿意,而且在空腹血糖控製達標後,既往口服降糖藥物種類比治療前減少,患者治療費用也有所降低。
病例分析
黎明現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間血糖控製較平穩,在無低血糖的情況下,於黎明時( 3:00~9:00 AM)因各種激素分泌不平衡所致的一種清晨高血糖狀態。
可能的相關因素包括: ① 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進行性減退導致的胰島素相對不足或缺乏;② 機體在午夜時對胰島素的廓清率及需求量增加;③ 黎明時分泌的胰島素拮抗激素增加,如生長激素、皮質醇、胰高血糖素及兒茶酚胺水平增高;④ 患者精神狀態、黎明時覺醒、睡眠深度都可以導致黎明現象的產生。總之,黎明現象常易出現在糖尿病患者中, 對清晨空腹血糖增高的患者應及時監測夜間血糖水平。
■專家點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楊光燃 :針對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高而餐後血糖控製尚可的現象,全科醫生首先應分析和鑒別空腹高血糖升高的原因:① 首先排除夜間低血糖,仔細詢問患者夜間有無低血糖症狀、 睡前血糖水平等,如果有條件,應監測夜間血糖,由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原因,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狀往往不典型,尤其是老年患者。② 如果患者無夜間低血糖,可考慮為黎明現象,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口服降糖藥或中長效胰島素的用法和用量,在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藥物選擇和劑量的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