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日常常見症狀,也是臨床醫師每天都可能麵對的普遍問題,準確的鑒別、合理的治療是控製眩暈性疾病反複發作的核心環節。引發眩暈的疾病很多,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常將眩暈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大類,其中周圍性眩暈發病率較中樞性眩暈更高,而周圍性眩暈中,又以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症)最多見。
認識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俗稱“耳石症”,是一種相對重力方向的頭位變化所誘發的、以反複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複發。
臨床分類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規管有不同的分類:
1.按病因可分為特發性BPPV(約占50%~97%)和繼發性BPPV;
2.按受累半規管可分為後半規管BPPV(約占70%~90%)、外半規管BPPV(約占10%~30%)、前半規管BPPV(約占1%~2%)、多半規管BPPV(約占9.3%~12%)。
BPPV的發病機製尚未明確,其典型發作是由於患者相對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等)所誘發的,突然出現的短暫眩暈,此外還可包含惡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症狀,以及頭暈、頭重腳輕、漂浮感、平衡不穩感及振動幻視等。
診斷標準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診斷標準為:
1. 相對於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後出現反複發作的、短暫的眩暈或頭暈,通常持續不超過1 min。
2.位置試驗中出現眩暈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頭痛、前庭陣發症、中樞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迷路炎、上半規管裂綜合征、後循環缺血、體位性低血壓、心理精神源性眩暈等。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與中樞性位置性眩暈(CPPV)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需要與Meniere病、偏頭痛眩暈、頸性眩暈及體位性低血壓等疾病相鑒別,但較少提及與中樞性位置性眩暈(CPPV)的鑒別。
中樞性位置性眩暈(CPPV)常由於小腦、腦幹、第四腦室的疾病引起,以腫瘤多見,該病為中樞性疾病,若不及時識別與救治,可引起嚴重後果。因此,臨床上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與中樞性位置性眩暈(CPPV)的鑒別診斷應注意以下兩點:
鑒別要點
1.眩暈感覺的程度不同:BPPV和CPPV都是由體位變化引發眩暈,但BPPV患者眩暈感覺強烈,CPPV患者眩暈感覺相對較輕,甚至可能隻有眼震而無明顯眩暈現象。
2.前庭功能檢查結果不同:BPPV患者在前庭功能檢查中,常無明顯的自發性眼震,凝視試驗中未見明顯眼震,掃視試驗中無明顯的“過衝”和“欠衝”現象,潛伏期正常。視動試驗中,患者在視靶左向移動和右向移動時誘發出的眼震幅度基本對稱,眼震方向與視靶的移動方向相反,溫度試驗的CP值、DP值和FI值在正常範圍內。CPPV患者在上述前庭功能檢查中,結果可能會出現異常現象。
注:CP值≤25%、DP值≤30%、FI值≥50%為正常。
總結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發病機製雖然尚未明確,但目前主流的有兩種學說,分別是管結石假說和脊帽結石假說,而管石症BPPV的眼震持續時間<1 min,但脊石症BPPV的眼震持續時間會>1 min。
脊石症BPPV容易與CPPV產生混淆。所以,不能僅就眼震持續時間是否>1 min來鑒別區分BPPV與CPPV,還需要結合眼震是否有潛伏期和疲勞性、眼震的強度和方向是否發生變化等因素綜合考慮,以此鑒別BPPV和CP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