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詳情
患者女性,57歲
主訴發現血糖增高13年,左足底皮膚破潰3天。
現病史患者13年前發現血糖增高,當時測空腹血糖8.9 mmol/L,診斷為“2型糖尿病”,曾應用“二甲雙胍、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降糖治療,未規律監測血糖,後因糖尿病足多次在我科住院治療,診斷為“糖尿病性大血管病變、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目前給予“精蛋白鋅重組賴脯胰島素混合針(50 R)早20 u晚14 u皮下注射,磷酸西格列汀片0.1 g口服 qd”降糖,血糖控製可。3天前發現左足皮膚破潰,局部發紅,伴少量滲液,為黃色清亮液體,無明顯疼痛,無發熱、頭痛、咳嗽、咳痰,無胸痛、呼吸困難、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神誌清,精神稍差,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下降,體力較前下降。
既往史“高血壓”病史11年,最高血壓178/108 mmHg,目前給予“硝苯地平緩釋片1片,口服,qd,厄貝沙坦片150 mg,口服,qd”降壓,自訴血壓控製可;“腦梗死”病史3年,目前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口服,qd、瑞舒伐他汀鈣片10mg,口服,qd”治療。
個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無特殊。
查體T 36.7℃,P 74次/分,R 20次/分,BP 152/85 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誌清,查體合作,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左足足底可見約4*3 cm皮膚潰瘍,有少量滲出,色黃,足背動脈搏動稍弱。
輔助檢查血常規:白細胞8.41*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6.11*10^9/L,紅細胞2.81*10^12/L,血紅蛋白84.00 g/L, 紅細胞壓積27.60%;生化:尿素18.17 mmol/L,肌酐154 μmol/L, 尿酸565 μmol/L, 堿性磷酸酶135 U/L, 同型半胱氨酸28.8 μmol/L;糖化血紅蛋白6.3%;尿微量白蛋白133.4 mg/L;創麵分泌物培養:大腸埃希菌陽性;雙下肢超聲檢查:雙下肢動脈內中膜不均增厚伴斑塊,雙下肢深靜脈未見明顯異常;肌電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眼底照相: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Ⅲ期;足部核磁共振檢查:左脛腓骨下段、左足多發骨質骨髓水腫,伴周圍軟組織水腫,考慮感染性病變,跟骨竇道形成可能;左側下脛腓聯合韌帶、距腓前韌帶、跟腱損傷;左足關節積液、左足周圍軟組織腫脹。
診斷
1.2型糖尿病
(1)糖尿病足
(2)糖尿病性大血管病變
(3)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
(4)糖尿病性腎病
(5)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2.腦梗死
3.高血壓病2級(極高危)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5.高尿酸血症
6.貧血
用藥與治療
呱拉西林舒巴坦控製感染,硫辛酸注射液抗氧化應激,甲鈷胺營養神經,胰激肽原酶針改善微循環,精蛋白鋅重組賴脯胰島素混合針(50R)、磷酸西格列汀片控製血糖,瑞舒伐他汀調脂固斑,腸溶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聚集,厄貝沙坦、硝苯地平緩釋片控製血壓,甲鈷胺、葉酸、維生素B6降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療。足潰瘍麵給予清創換藥治療。經內科綜合治療1月後創麵愈合。
分析與總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並發症之一,具有治療周期長,費用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對患者的危害性極大。尤其是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調查發現,我國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1年內新發足潰瘍的發生率為8.1%,治愈後的患者1年內新發足潰瘍的發生率為31.6%,因此糖尿病足的治療及預防新的創麵的再次形成,成為臨床的一大難題。
本例患者雖然初次足潰瘍之後血糖、血壓、血脂等控製尚可,並且每天都檢查足部,自2019年8月至今3年時間內反複出現左足潰瘍4次,通過控製危險因素、局部清創換藥等保守治療,雖然創麵最終愈合尚可(見圖1、2),但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及精神負擔。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包括整體危險因素(如男性、長病程、吸煙、視力障礙、並發症與合並症多)和局部危險因素(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周圍動脈病變、足部力學變化、足潰瘍病史等),該患者頻繁出現足潰瘍複發,認為與該患者足畸形、受力點異常有關,《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糖尿病足潰瘍預防指南》指出,確保穿著合適的鞋具是預防足潰瘍的關鍵要素之一。因此,對於該類患者定製一雙合適的鞋子可能會減少足潰瘍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