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近年來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續上升,已高達11.9%,且發病日趨年輕化,農村人群患病率快速增長。“中西醫並重”是我國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和方針,本文將圍繞中醫藥防治糖尿病方麵進行重點闡述。
糖尿病歸屬於中醫“消渴症”的範疇,是以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小便頻數及發甜等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消渴病名最早出自《皇帝內經》——“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引起其發病的外因主要集中在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過度疲勞等方麵。
中醫認為糖尿病屬於虛症,病機主要在於津液虧損,燥熱偏盛,是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根據“三消”辯證的原則可分為上、中、下三消。治療時應注重清熱、利濕、補腎、養陰,慎用補火助陽,耗氣傷陰之藥。
我國首部基層糖尿病中醫防治管理指南——《國家糖尿病基層中醫防治管理指南》(以下稱指南)提出,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等屬於糖尿病常見體質,應結合臨床症狀、舌脈,四診合參進行辨證。
中醫藥在糖尿病治療方麵有其獨特的優勢,特別有些患者經過西醫治療後,血糖指標未達標或血糖控製良好,仍然存在一些症狀,如四肢酸軟、乏力、體弱多汗等肝腎虧虛、氣陰兩虛的表現,這時就可以輔以中藥來改善這些不適症狀。
《指南》明確中醫藥對防治糖尿病的功效。一是中醫藥能協同控糖、改善症狀。2型糖尿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可辨證聯用津力達顆粒、參芪降糖顆粒、天麥消渴片、消渴丸[為含格列本脲(0.25 mg/粒)和多種中藥成分的複方製劑]、葛根芩連湯、大柴胡湯加減等。二是中醫藥可防治糖尿病並發症。糖尿病腎髒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可應用黃葵膠囊、渴絡欣膠囊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可應用芪明顆粒、複方丹參滴丸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可應用木丹顆粒等。三是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針刺療法,有一定的降糖、改善脂代謝和減重作用。常見方法包括手針、電針、耳針、耳穴貼壓、穴位按摩等。
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足病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活血化瘀等中藥熏洗足浴和足部穴位按摩,可以提高神經傳導速度,降低疼痛評分。
04中醫藥防治糖尿病的特點
1.中醫特色幹預手段,未病先防
注重糖尿病常見危險因素幹預,對超重/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進行幹預。推薦藥食同源、代茶飲以及中醫各項非藥物療法,編製融合站樁、八段錦、太極拳等中國傳統鍛煉功法的“心身樁”,動作簡單,易於堅持;傳統運動,中國傳統鍛煉功法,如八段錦、易筋經、心身樁等,通過調節“形、息、意”,發揮預防保健作用,可改善糖脂代謝,提高生活質量;調暢情誌,通過太極拳等運動改善心理狀態,五音(音樂)療法、疏肝解鬱類中藥減輕抑鬱、焦慮;配合中藥代茶飲、針刺、推拿按摩、穴位治療、辨證治療等控製血糖,預防進展為糖尿病。
2.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臨床表現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並不典型,糖化血紅蛋白等生化指標達標後,仍被一些不適所困擾,如倦怠、乏力、失眠、多夢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這些患者主訴的症狀很多屬於神經係統、消化係統等專科疾病的診療範疇,但細究病因,其實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在幫助患者控製好血糖的同時,如何緩解其症狀,是基層醫生的責任之一。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針對糖尿病患者的一係列症狀,基層醫生可以有選擇地運用中醫藥方法來處理。
《指南》推薦了經方,如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內瀉熱結,可改善口苦、便秘等症狀)、葛根芩連湯(解表清裏,可改善口幹、身熱下利等症狀)等,這些方藥在改善症狀的同時,有較好的協同控糖作用。
例如:
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藥內服、中草藥外洗、穴位貼敷、針灸、穴位電刺激等方法簡單實用,可改善肢體的涼、麻、痛等症狀和神經傳導功能;
對於早期糖尿病腎病,中藥內服、穴位注射、針刺等能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延緩腎病的進展,中藥灌腸可通過排除腸道氮質毒素堆積,減輕炎症反應從而改善腎功能;
對於糖尿病足,針刺、穴位按摩、中藥熏洗等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和周圍神經的功能;
針對糖尿病胃輕癱並發症,穴位貼敷法不僅安全有效,且使用方便,可減少服藥對胃腸道的刺激,減輕患者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