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提高績效指標依從性改善卒中診療質量

作者:楊中華 來源: 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 日期:18-08-15

過去幾十年,發展中國家的卒中負荷呈增加的趨勢。在中國,卒中是死亡和成人致殘的第一位病因,在2013年估計240萬新發卒中事件。大型臨床試驗和係統性綜述確認了幾種急性缺血性卒中措施的有效性,比如靜脈溶栓(rtPA或阿替普酶),抗血小板治療和房顫抗凝。在中國及其他部分國家,醫務工作者對基於證據的卒中管理措施依從性不佳。

為了驗乞多方麵質量改善措施是否能夠改善中國醫務工作者對基於證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管理措施的依從性,2018年8月來自北京天壇醫院的王伊龍等在JAMA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該研究為多中心、簇隨機的臨床試驗,40家公立醫院共48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納入到該研究,隨訪12個月。

其中20家醫院采用了多方麵質量改進措施(幹預組,2400例患者),包括製定臨床路徑、治療方案、質量協調員監督、措施執行監測和反饋(clinical pathway, care protocols, quality coordinator oversight, and performance measure monitoring and feedback)。其餘20家醫院采取常規措施(對照組,2400例患者)。

主要終點為醫務工作者對9項急性缺血性卒中績效指標的依從性,主要複合終點包括績效指標依從性,以及全-或-無。

4800例患者中3980例(82.9%)完成隨訪。幹預組執行績效指標的可能性高於對照組(composite measure, 88.2%vs 84.8%, respectively; absolute difference, 3.54% [95%CI, 0.68% to 6.40%], P = .02)。兩組的全-或-無執行沒有顯著性差異(53.8% vs 47.8%, respectively; absolute difference, 6.69% [95%CI, -0.41% to 13.79%], P = .06)。幹預組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新發臨床血管事件明顯低於對照組。

最終作者認為在40家中國公立醫院中,多方麵質量改善措施(vs.常規措施)能夠顯著改善(但較小)醫務人員對急性缺血性卒中基於證據績效指標的依從性(複合評價方法,而不是全-或-無評價方法)。

原始出處:

Y Wang ,et al.Effect of a Multifaceted Quality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 on Hospital Personnel Adherence to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2018 Jul 17;320(3):245-254. doi: 10.1001/jama.2018.8802.

關鍵字:績效指標,,依從性,,卒中診療,,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