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論文認為,在玻利維亞提斯曼原住民中,遭遇過伴侶暴力的女性平均生育子女的數量比沒有遭遇過暴力的女性要多。相關研究8月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
盡管伴侶暴力會對一個人造成直接傷害,但這種現象仍普遍存在。許多行為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與此類暴力有關,包括教育水平、婦女權利和酒精或藥物濫用等。雖然這些因素是伴侶暴力的重要觸發因素,但人們仍不確定是否存在潛在的演化機製。
法國圖盧茲高等研究中心的Jonathan Stieglitz、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Michael Gurven及合作者采訪了105名來自5個玻利維亞亞馬孫提斯曼原住民村莊的異性戀女性。提斯曼文化沒有強烈的暴力曆史,男性不具有社會支配地位。他們發現,在婚姻中遭遇過伴侶暴力的女性平均生育子女的數量比沒有遭遇過暴力的女性要多。無論夫妻雙方在童年時期是否被暴露在伴侶暴力之下,或男方是否存在針對其他男性的暴力曆史,這種模式都是成立的。過去的研究已經表明,平均而言,提斯曼女性偏好的家庭規模小於男性偏好的規模,研究者認為當夫妻雙方對理想的家庭規模產生分歧時,伴侶暴力可能會增加生育率。
該研究的關注重點不僅有伴侶暴力的終極驅動因素或演化驅動因素,也有經濟和社會壓力等近因機製或動機,還有對暴力的態度——所有這些都可能是演化適應動機的基礎。研究者總結表示,了解伴侶暴力對伴侶以及家庭的演化成本和收益,或有助於采取係統性措施進行預防。
原始出處:
Quan-Hoang Vuong. The (ir)rational consideration of the cost of scie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Nature Human Behaviour.volume 2, page5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