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一年 “創收” 逾 7600 億元
1 月 15 日,中國科學院 2017 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當天下午,中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介紹了 2016 年中科院區域戰略合作進展、成果轉移轉化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初步統計,2016 年中科院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約 3797 億元,利稅 472 億元;院所投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 3850 億元,利潤 134 億元。
張亞平介紹,2016 年,中科院以實施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 為抓手,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網絡布局,在區域戰略合作、成果轉移轉化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
例如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範應用方麵,中科院煤製油技術在神華寧煤年產 400 萬噸工業生產裝置上建成投產,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單體裝置,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開展生態草牧業試驗示範,有效遏製天然草地退化現象;發布《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 年)建設成效評估》,引起廣泛關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現成套技術整體轉讓,技術轉讓費達 1 億元;自主研製直線電機牽引係統成功應用於首都機場線的軌道交通車輛並投入實際運行;自主研製的治療肺動脈高壓新藥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等。
在支持科技企業發展方麵,中科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深入實施 “聯動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目前院、所投資企業中共有 24 家上市,新三板掛牌 14 家,其中 2016 年有 1 家上市、6 家在新三板掛牌。國科控股直接投資 33 支基金,並首次完成海外基金投資,投資基金總規模超 1000 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比例達 1:21。
張亞平透露,2017 年,中科院將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進一步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多有顯示度的貢獻。
一大批重大成果 “上天下海”
1 月 15 日,在中國科學院 2017 年度工作會議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副秘書長鄧勇介紹了 2016 年中科院取得的部分重大成果。
鄧勇介紹,“中國天眼”500 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啟用,將在未來 15~20 年內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在軌運行一年,成功發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及新一代北鬥導航實驗衛星;在天宮二號任務中,中科院作為空間實驗室應用任務抓總負責單位,開展了全部 14 項重大科學實驗;“探索一號” 科考船在馬裏亞納海溝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
在基礎研究方麵,中科院學者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模式;大亞灣實驗測得最精確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揭示了光合作用超級複合物精細結構;首次實現分子間相幹偶極耦合的實空間直接觀察;揭示了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製;首次揭示了末次冰期歐亞地區完整的人口動態變化情況。
鄧勇還介紹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實施和立項情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專項通過驗收,“海鬥深淵前沿研究”等 10 個 B 類專項中期檢查顯示,大部分專項完成預定階段目標任務,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為國家提供了一批重要谘詢建議。2016 年中科院還啟動了一批新的先導專項,包括 1 個 A 類專項和 9 個 B 類專項。其中 A 類專項為 “南海環境變化” 專項。
重大科研設施建設正成 “體係”
中國科學院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的主要力量,記者今天從中科院獲悉,目前該院已經投入運行和正在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 20 餘項。
中科院副秘書長鄧勇表示,近年來,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水平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加快向體係化方向發展。技術創新性和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受到國際科技界的密切關注;設施科研產出水平不斷提高,在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設施開放共享取得顯著成效,運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成立了設施谘詢委員會和用戶指導小組,建立了重大設施共享服務平台,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培育用戶。
國務院 2013 年 2 月發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 年)》明確提出,“十二五” 時期在我國科技發展急需、具有相對優勢和科技突破先兆顯現的領域中,優先安排 16 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由中科院承擔 7 個項目已獲得立項批複,分別是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等。
鄧勇介紹,這 7 項已批複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已開工建設。此外,中科院承擔的另外幾項重大設施也正在立項推進過程中。未來,中科院將結合自身優勢,積極爭取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任務。
研究所分類改革持續推進
1 月 16 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副秘書長、發展規劃局局長汪克強表示,研究所分類改革是中科院 “率先行動” 計劃提出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也是新時期中科院全麵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2014 年啟動試點以來,中科院高起點、高標準布局建設了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等 8 個創新研究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等 9 個卓越創新中心、上海大科學中心等 3 個大科學研究中心、南京土壤研究所等 14 個特色研究所的籌建工作,目前試點機構已達 34 個,參與單位約 70 餘家。
汪克強認為,總體上看,四類機構建設試點兩年多來,分類改革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改革方向、目標和舉措得到了院內外廣泛認同和積極支持,試點四類機構在明確戰略定位、優化科技布局、整合集成隊伍和改革體製機製等方麵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在提升創新能力、強化競爭優勢、促進重大產出等方麵也有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例如,上海大科學中心依托重大科技設施集群優勢凝聚國內外頂尖專家,已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方案;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改革任務組模式和實驗室專業劃分,實行扁平化管理,構建了創新、技術、工程、產業的組織架構,形成探索研究、技術研究、應用研究的有序鏈條;空間科學研究院建立跨地域、跨單位、跨學科的 “小核心、大外圍” 協同工作機製,促進文化認同與高效合作;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在學術交流和人才評價方麵製定了個性化的激勵機製和評價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汪克強表示,2017 年,中科院將繼續加大體製機製改革力度,啟動若幹新的四類機構建設,細化分類管理的體製機製設計和政策製度安排,深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使其真正成為實現 “四個率先” 目標、特別是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