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緊急醫療救援係統在台灣

作者:田曉青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2-29

直升飛機執行醫療轉運任務

轉運中的重症患者

  2008年兩岸關係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兩岸同胞往來更頻繁、經濟聯係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躍、共同利益更廣泛,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為了讓大陸醫務人員係統了解台灣空中醫療救援係統,為了促進大陸與台灣在緊急醫療救援方麵的合作,本報記者通過電子郵件采訪了台灣著名災害防治醫學專家蔡行翰教授。

  論壇報:請蔡教授簡要介紹台灣空中緊急醫療救援係統的現狀,以及近年來與大陸合作實施救援的情況。

  蔡教授:台灣有多處離島,因為海水阻隔及曾為戰地的影響,其醫療發展遠遠落後於台灣本島,如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等離島縣;也有因中央山脈及地域阻隔,醫療資源及人力不足、設備缺乏、醫療服務水平較低的地區,如台東縣、屏東縣等偏遠地區。當上述地區的居民發生急重症無法診斷治療時,隻能依賴空中緊急醫療轉診。

  為了達到醫療資源平均共享,並妥善照顧離島、偏遠地區居民的健康,行政院衛生署除全力提升離島及偏遠地區醫療設備質量外,還委托台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研究所,針對如何解決台灣離島偏遠地區空中轉診缺乏專業人士判斷,且無人協調等問題進行研究。2003年衛生署製定並公布了《救護直升機管理辦法》,成立了全天候服務的“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直接受理全台灣離島及偏遠地區的空中轉診申請、谘詢、審核與協調工作。本人有幸成為該中心的醫務執行長(medical director)。

  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的職責是:中心負責人及值班審核醫師依據其專業知識及經驗,評估空中醫療轉送的必要性,審核空中醫療轉送申請,決定空中轉送責任區域,聯係轉出及轉入醫院,協調派遣隨行醫護人員及醫療設備,進行醫療轉運後的隨訪,協助衛生局及醫院辦理有關空中轉診業務等。

  此外,台灣還應用最新科技,建置了19處遠距離可視通訊係統,全天候、無時差地同步協助離島偏遠地區,處理空中轉診事務。空中緊急醫療救援的標準作業程序為決策15分鍾,啟動執行30分鍾。同時該中心要劃定最近的責任空域。

  自2002年10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該中心已成功執行了1652次轉運治療,未發生誤判及飛行安全事件。因為每一次轉運至少有3位醫師參與共同決策,包括離島偏遠地區醫師、本中心現場值班醫師以及本人。無論白天或夜晚,無論上班或假日,相關人員均按照一定的標準作業程序操作,並有24小時聯絡記錄。

  近年來,台灣前往大陸的人員日漸增多,難免發生疾病等意外。自2005年起,空中轉診審核中心在大陸協助開展了台灣同胞緊急醫療包機轉運業務。如2006年9月15日,台灣旅行團在大陸長白山發生重大車禍後,我們與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共同合作,使用複興航空公司的空中巴士,迅速將14位傷員及家屬共42人自延吉飛行數千裏轉送回台灣的萬芳醫院接受治療。台灣還與國際SOS合作,在兩岸開展了多起影響重大的空中醫療轉運,如1994年將東吳大學校長章孝慈自大陸轉送回台灣;2002年6月接受鳳凰電視台委托,自英國轉送劉海若小姐到北京宣武醫院接受治療;2008年9月將國際奧委會榮譽委員徐亨自北京轉送回台灣等。

  論壇報:空中緊急醫療救援有何特點?在救治病種的篩查、轉運途中醫療護理人員及設備配備方麵有何特點?

  蔡教授:空中緊急救援與陸地緊急救援係統完全不同。目前世界各國均有陸地緊急救援係統,但三分之二的國家沒有空中緊急救援係統。其原因包括:

  1. 空中運輸工具的飛行成本極高,動輒數十萬元新台幣(1元人民幣相當於4.865元新台幣――編者注),而陸地轉送僅需新台幣數百元至1000元;

  2. 執行空中轉運牽涉許多單位,程序複雜,例如航道淨空、機場、航管等配合;

  3. 轉運任務危險性大;

  4. 受天氣、能見度及飛行高度的影響較大,特別是高空低壓缺氧使得許多在陸上轉送中醫療安全無虞者,在空中轉送時可能麵臨生命危險,例如2006年台灣旅行團在大陸長白山發生車禍,1位遊客當時被診斷為輕傷,但在返台途中死亡;

  5. 由誰評估、判斷、決定、派遣、付費?空中醫療轉運的協調工作極為艱難,執行者也肩負著極為重大的責任。

  空中醫療轉運與陸地上救護車轉運完全不同,必須由接受了係統空中醫療轉運相關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執行。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的醫務人員必須具有急診醫學、重症醫學、航空醫學、災難醫學等專業知識及醫療技能。

  我們在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設置了7個基地、7個分隊,共有35架直升機,責任空域定為可在30分鍾內飛抵的區域。隻有這樣,才可能迅速、有效、按照標準作業程序進行空中轉診及災難的緊急醫療救援。

  論壇報:2008年麵向大陸居民的台灣旅遊已經開通,今後的空中醫療轉運不隻局限於從大陸向台灣,也可能有從台灣向大陸轉運的情形,在這方麵,台灣目前是否已有預案?對大陸同行有何建議?

  蔡教授:隨著兩岸交流的增多以及大陸居民來台觀光旅遊的開放,可以預料的是,未來除了要完成從大陸轉送台灣同胞回台的空中醫療之外,也將可能有越來越多的大陸居民在發生意外時,需通過空中醫療轉運係統返回大陸。

  國際SOS組織長期以來通過大陸、香港與台灣分公司的三方合作,建立了完整的醫療轉送機製,無論是專業的醫護團隊、兩岸合作的醫療網絡,還是兩岸相關政府機關的法規與案件申報機製,都已相當純熟。不論是大陸居民個人醫療轉送,還是集體轉送,都能實時地提供協助,以確保被轉送病患的健康。

  目前,在民眾中普及 “海外急難救助”的相關知識,是兩岸同行皆需努力的重點。因為各種原因,一般民眾不太清楚自己所擁有的權益, 也不常使用海外緊急醫療救援的服務資源。在大陸居民來台旅遊時, 應該讓他們了解海外急難救助的相關知識,當其有醫療等需求時,知道如何求助,如何使用資源, 進而保障大陸旅台遊客的安全。

  論壇報:您希望今後兩岸在緊急醫療救援方麵有哪些交流與合作?

  蔡教授:展望未來,不論是緊急醫療救援合作,還是兩岸專業醫療團隊交流,都應該更加密切。從廣義的兩岸合作方向來看,不單是發生醫療需求時的緊急醫療轉送,更可擴展到醫療觀光,或是教學參觀訪問等。我們期待兩岸相關部門的更多互動,讓兩岸的醫療網絡合作更加靈活且實時。

  (□ 本報記者 田曉青)

關鍵字:緊急醫療救援係統,空中,台灣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