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觀察葉下珠複方Ⅱ號抑製二乙基亞硝胺(DEN)誘導的大鼠肝癌形成效果,並探討其作用機製。研究指出,葉下珠複方Ⅱ號對DEN誘導的大鼠肝癌形成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作用機製與上調microRNA let-7a表達和下調NF-κB-p65的表達,從而抑製IL-6的表達和IL-6/STAT3信號通路活化有關。該文發表在2016年第08期《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上。
將240隻SPF級雄性Wistar大鼠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葉下珠複方Ⅱ號高、中、低劑量(23.14,11.57 g·kg-1)組,喃氟啶組,采用DEN誘導肝癌大鼠模型,造模18周,同時給藥進行幹預,每6周各組處死大鼠8隻,觀察大鼠一般情況,肝功能指標變化和肝癌結節形成情況,鏡下觀察大鼠肝組織病理變化,放免法檢測大鼠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含量;采用實時定量PCR(qRTPCR)法、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分別檢測肝組織IL-6信號通路及microRNA let-7a調控網絡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達改變。
結果顯示, 實驗第18周末,葉下珠複方Ⅱ號高、低劑量組大鼠肝癌結節數較模型組明顯減少(P<0.05);葉下珠複方Ⅱ號高、低劑量組大鼠血清IL-6,穀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水平與模型組比較均明顯降低(P<0.05);與模型組比較,葉下珠複方Ⅱ號高劑量組大鼠肝組織microRNA let-7a表達量明顯上升,轉錄因子蛋白家族(NF-κB-p65),IL-6,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3(STAT3),Harvery鼠肉瘤病毒Ras基因(Ras)和原癌基因(C-myc)mRNA表達量均明顯降低(P<0.05)。實驗第18周,葉下珠複方Ⅱ號高、低劑量組STAT3和p-STAT3蛋白表達均明顯低於模型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