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S症狀主要包括腹痛、腹脹、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缺乏臨床常規檢查可發現的異常。
●中國人群IBS總體患病率較高,約為5.0%~6.0%,而大學生及中小學生可分別高達15.7%及20.2%,依地域、調查方法、調查對象和診斷標準不同有較大差異。
●IBS患病率女性略高於男性;各個年齡階段均有發病,但以中青年更為常見,在老年人中IBS患病率有所下降。
●飲食因素可誘發或加重IBS症狀;腸道感染是國人IBS的危險因素。
●IBS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病因及發病機製
●IBS的病因和發病機製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腸道動力異常是IBS的重要發病機製,不同IBS亞型腸道動力改變有所不同。
●內髒高敏感是IBS核心發病機製之一,在IBS症狀發生及疾病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樞神經係統對腸道刺激的感覺異常及腦-腸軸調節異常可能參與IBS的發生。
●腸道微生態失衡可能與IBS有關。
●腸道感染和免疫因素可能參與部分IBS的發病。
●精神心理因素與部分IBS密切相關。
診斷與分型
●依據羅馬Ⅲ標準診斷IBS主要基於患者的症狀,該標準適合中國IBS的診斷和分型。
●有警報征象的患者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進一步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警報征象包括:年齡>40歲、便血、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貧血、腹部包塊、腹水、發熱、體重減輕、結直腸癌家族史。
●便秘型IBS(IBS-C)與功能性便秘不同,前者腹痛、腹部不適表現突出,且排便後便秘症狀改善。
●IBS常與FD、GERD等重疊。
●應從多方麵評估IBS的嚴重程度,其於腸道症狀、腸道外症狀、功能障礙、精神心理狀態、對疾病的認知以及生活質量有關。
常規治療
●解痙藥物可以改善腹瀉型IBS(IBS-D)患者的總體症狀,對腹痛療效明顯。
●止瀉藥物可有效改善IBS的腹瀉症狀。
●利福昔明可改善非IBS-C的總體症狀及腹脹、腹瀉症狀。
●滲透性瀉劑可用於緩解IBS-C的便秘症狀。
●益生菌對改善IBS症狀有一定療效。
●中醫藥可能對改善IBS症狀有一定療效。
非常規治療
●IBS的處置目標是改善患者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策略需個體化。
●IBS治療過程中應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和信任關係。
●盡量避免誘發或加重症狀的食物,調整相關的生活方式,對改善IBS症狀有益。
●認知治療是IBS治療中的必要環節。
●抗焦慮抑鬱藥物可以改善IBS症狀。
此共識意見修訂主要負責人包括:侯曉華教授、熊理守教授、左秀麗教授、方秀才教授、劉勁鬆教授、陳勝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