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內鏡下“胃炎”,胃黏膜糜爛,以及胃炎的組織學結果,由於大多數患者是無症狀表現均未能引起廣大醫生的關注。雖然胃炎通常用於描述消化不良症狀,而這些症狀的出現與較差的組織學或內鏡下胃炎有關。雖然術語“胃炎”仍然作為一個概念解釋消化不良症狀,而胃炎作為一個術語表示胃部炎症,往往伴有結構性黏膜變化。胃炎一直與消化性潰瘍,胃癌,和惡性貧血有關,但是胃炎的原因或仍然知之甚少。幽門螺杆菌(H. pylori)是胃炎的病因這一發現主要側重於病因學,自然病史和胃炎預後。
世界範圍內慢性胃炎的最常見原因是H. pylori感染。H. pylori會導致胃黏膜漸進式損傷,現在認為它在一些重要疾病中也有致病作用,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腺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確實,H. pylori-誘導的胃炎認為是引起消化性潰瘍和其並發症以及胃癌的最重要風險因素。2013年,日本政府批準內鏡檢查後幽門螺杆菌-陽性胃炎的根除治療,以排除更為嚴重的疾病,例如潰瘍和癌症,這符合日本幽門螺杆菌管理指南。然而,沒有關於幽門螺杆菌胃癌根除治療時機和根除後如何隨訪的全球共識發布。
因為胃炎全球共識存在很多爭議的問題,為了製訂在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分類,由幽門螺杆菌引起的消化不良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區別,胃炎的診斷性評估,以及治療幽門螺杆菌胃炎的時間,人群,和方式上的共識,舉辦了一場京都全球共識會議。組委會選擇以上四大議題作為核心問題,相關臨床問題起草由日本胃腸病學學會(JSGE)特委會準備,由核心成員(KS,PM和EME-O)進一步修改。一共有23個問題被選為第一輪投票。第二輪投票,是一個麵對麵會議,於2014年1月31到2月1日召開,最終產生了關於22個臨床問題的24個共識報告。該共識報告是全球第一個胃炎共識報告,為胃炎國際分類係統和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醫脈通整理報告中的重要內容,詳情如下:
文獻來源:Sugano K, Tack J, Kuipers E J, et al. 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J]. Gut, 2015: gutjnl-2015-30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