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HBV感染,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主要病因中,HBV感染占了90%。HBV相關的肝衰竭病情嚴重,並發症多、治療困難、病死率高。目前關於HBV相關肝衰竭的治療,主要有內科綜合治療、人工肝治療和肝移植。由於我國供體肝髒來源不足,因此內科綜合治療與人工肝治療成為了主要的方式,尤其是內科綜合治療。抗病毒治療是內科綜合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韋(ETV)由於作用強,副作用低,在臨床上應用較多。本研究分析了HBV相關肝衰竭患者使用不同抗病毒藥物(LAM和ETV)對其短期預後的影響,以期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本研究於2015年04月15日在線發表在《臨床肝膽病雜誌》第31卷第5期。
本研究收集福州市傳染病醫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445例HBV相關ACLF住院患者(其中LAM治療333例,ETV治療112例)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並發症、臨床生化指標、凝血指標、抗病毒藥使用情況、人工肝治療及24周生存情況,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篩選出影響患者24周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及Mann-Whithey 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LAM組的球蛋白(Glb)、TBil、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血肌酐(Cr)、終末期肝病評分模型(MELD評分)較ETV組高,膽堿酯酶、凝血酶原活動度(PTA)較ETV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死亡組的年齡、肝硬化、肝性腦病、自發性腹膜炎、肺部感染、黴菌感染、電解質紊亂、肝腎綜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發生率、TBil、INR、白細胞(WBC)、MELD評分較存活組更高,白蛋白(Alb)、GGT、膽固醇、膽堿酯酶、血鈉、PTA、甲胎蛋白(AFP)、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HBeAg陽性率較存活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死亡組與存活組抗病毒藥物使用(LAM∶ET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膽堿酯酶及PTA降低、直接膽紅素(DBil)升高是24周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人工肝治療是保護性因素。
抗病毒藥LAM和ETV之間的選擇並不影響HBV相關ACLF患者的短期預後,年齡、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膽堿酯酶及PTA降低、DBil升高是影響患者短期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人工肝治療是保護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