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內置管引流術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觀察

作者:小閃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06-29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係統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對於合並膽道梗阻和(或)膽管炎的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往往需要外科幹預。目前臨床上以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和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 terotomy,EST)為主,但其損傷了Oddi括約肌的正常生理功能,術後遠期可能存在腸膽反流、結石複發等並發症。本研究比較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內置管引流術與ERCP聯合EST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療效,探討其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可行性。本研究於2015年04月15日在線發表在《臨床肝膽病雜誌》第31卷第5期。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其中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內置管引流術(腹腔鏡組)42例,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聯合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ERCP組)48例,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術前及術後的白細胞(WBC)、TBil、ALT、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變化及隨訪情況。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及手術相關並發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腹腔鏡組及ERCP組術後第1、3、7 d血清WBC、TBil、ALT及CRP水平較術前均有所下降,但兩組均隻有術後第3、7 d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腹腔鏡組術後第3 d血清WBC及CRP水平明顯低於ERCP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兩組患者間其他同一時間點術後各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隨訪6個月,ERCP組反流性膽管炎發生率為6.25%(3/48),腹腔鏡組無並發症發生(χ2=2.716,P=0.099)。

        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內置管引流術治療膽源性胰腺炎是安全可行的,並可以保留Oddi括約肌功能。

關鍵字:胰腺炎,膽汁淤積,膽管炎,腹腔鏡檢查,引流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