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20日,第三屆亞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AOCC)年會在中國北京召開。這是繼2013年日本東京、2014年韓國首爾舉辦AOCC年會後,亞洲炎症性腸病(IBD)領域的又一學術盛宴。本屆年會由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承辦,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胡品津教授擔任第三屆AOCC主席,北京協和醫院錢家鳴教授擔任第三屆AOCC會議主席。
AOCC旨在促進亞洲IBD臨床、基礎研究、社會保障和資源分配等方麵協作,為亞洲醫師、學者提供了分享和交流IBD臨床和研究經驗的最佳平台。胡教授在開幕式上介紹,今年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900名學者將分享IBD臨床、科研前行征途中的經驗和困惑。AOCC正成為與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ECCO)、美國克羅恩病和結腸炎基金會(CCFA)鼎足而立的亞洲IBD臨床、科研實體。大會現場報道詳見D1、D4版。
急性重度結腸炎管理進展
報告者:英國牛津大學 西蒙·特拉維斯(SimonTravis)
Travis教授在大會報告中介紹,以腹瀉≥6次伴有肉眼血便、心率>90次/分、體溫>37.8℃、血紅蛋白<10.5g/dl或血沉>30mm/h定義急性重度結腸炎(ASC)時,24.8%的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可發生ASC,且總死亡率為1.2%。在因ASC住院的患者中,結腸切除率由3.4%升高至38.9%,使其成為最常見的手術原因。截至2014年,預測ASC的危險因素尚未得到係統研究。
ASC危險因素預測研究結果顯示,在UC診斷3年內,利用預測模型可以較好地判斷ASC發生概率。預測指數包括病變範圍、診斷時患者C反應蛋白(CRP)和血紅蛋白水平以及相關評分。當廣泛性結腸炎、CRP>10mg/L和輕度貧血均存在時,大部分患者將在未來3年中發生ASC,其準確性為73%~100%。
ASC治療ASC的標準初始管理包括住院、激素應用、靜脈補液、預防靜脈血栓形成、血液指標預篩查、與外科醫生溝通、監測大便頻率和CRP以及必要時結腸切除。
對於滿足ASCTruelove和Witts標準的患者,應立即住院治療。患者滿足上述診斷標準的數量(即心率>90次/分、體溫>37.8℃、血紅蛋白<10.5g/dl或血沉>30mm/h)及血性大便頻率>6次/天影響其轉歸。與僅滿足1項診斷標準的患者相比,滿足≥2項診斷標準及血性大便頻率>6次/天的患者接受結腸切除的風險升高2倍。消化科與外科醫生的聯合管理為提高此類患者治療質量的重要措施。
靜脈用糖皮質激素仍為主要治療,並且在等待微生物學結果期間不應延遲治療,激素使用時間通常為5天,延長其使用時間不增加患者獲益。此外,還應予以靜脈補液、輸血(保持血紅蛋白>10g/dl)、皮下肝素治療(適用於降低血栓形成風險)。給予抗生素未增加患者獲益。
ASC轉歸預測如果患者大便頻率>8次/天或CRP>45mg/L,並且在強化治療第3天時大便頻率為3~8次/天,則85%的住院患者需接受結腸切除手術。上述標準滿足時,應通過應急計劃將患者轉診至結直腸外科醫生,並啟動“挽救治療”。
研究顯示,對於靜脈用激素無迅速應答的患者,環孢素(CsA)和英夫利西單抗(IFX)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另有一項長期隨訪研究(3年)顯示,與接受CsA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IFX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接受結腸切除手術的風險幾乎相同。CsA和IFX均無法延緩適宜的手術治療。畢竟,其與挽救生命有關,而非“挽救”結腸。
ASC長期轉歸如果患者對治療具有應答,則未來發生ASC的幾率為36%。維持治療最好從入院時所采用治療水平開始增加:在入院第1周內,對藥物治療應答不完全患者的中遠期結腸切除率可達80%。
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的亞洲經驗
報告者:韓國大邱加圖立大學醫學院金永恩(EunYoungKim)
亞洲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低於西方國家。此外,亞洲和西方在炎症性腸病的疾病模式方麵亦存在一些差異。在亞洲,患者具有陽性家族史、腸外表現和並發症的傾向少於西方。在炎症性腸病中,亞洲的潰瘍性結腸炎(UC)較克羅恩病(CD)更常見,並且與西方患者群體相比,其臨床病程可能較輕。
以5氨基水楊酸、免疫抑製劑和激素實施的UC基礎治療在亞洲和西方均較常見,但亞洲的UC患者早期手術率較低,可能原因為疾病較輕或不願意選擇手術治療。
UC是一種慢性複發性疾病。大部分UC急性發作均較輕,並且在動態基礎上具有可管理性。然而,約15%~20%的UC患者將受到1次結腸炎嚴重發作的影響。
全身用激素通常可成功改善症狀並誘導緩解。當患者在2~4周對0.75~1mg/kg口服潑尼鬆當量無應答時,即可確定為激素抵抗性UC。激素抵抗性嚴重UC的管理具有挑戰性。靜脈用激素為一線常規治療,並且約2/3患者對此有應答。如果在靜脈用激素治療2周後仍無應答,傳統推薦行結腸切除。盡管結腸切除對UC而言為治愈性,但其具有增加排便次數等問題,因此這將促使尋找其他的結腸保留性治療。在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時代,英夫利西單抗為激素抵抗性UC的有效二線挽救治療藥物。環孢素和他克莫司亦為可選治療藥物。粒細胞-單核細胞成分輸血也可能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替代療法。
目前有研究結果表明,亞洲與西方的治療選擇存在一些顯著差異,即便在亞洲國家中,由於其經驗和醫療環境及病情不同,亦存在差異。
抗TNF的治療藥物監測
報告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錢家鳴
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英夫利西單抗(IFX)可有效治療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基於治療藥物監測(TDM)用藥是否可增強治療效果為近年來的熱門議題。已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在IBD患者中高濃度IFX與臨床有效性較高具有相關性。
近期,一項薈萃分析顯示,通過評估1378例接受IFX治療的IBD患者,與無抗英夫利西抗體(ATI)的對照患者相比,伴ATI患者的臨床應答喪失的合並率比為3.2。治療藥物監測的主要作用如下所述。
繼發性應答喪失患者的管理
目前,TDM最常應用情況為對繼發性應答喪失患者的評估。IFX處於亞治療濃度的無ATI患者可能從劑量強化治療中獲益。在ATI陰性且IFX穀濃度充足的患者中,炎症可能通過TNF非依賴過程加以驅動。
對於未能獲得藥物治療濃度和ATI高濃度的患者,調整為其他TNF拮抗劑可能為優選,原因在於患者對其他TNF拮抗劑具有初始應答,並且大多數情況下ATI未中和其他TNF拮抗劑。對於IFX和ATI濃度均可檢出的患者,目前對其最佳管理知之甚少。
前瞻性劑量優化以實現更好療效
除在繼發性應答喪失患者管理中日益凸顯的作用之外,TDM其他重要應用包括,可能為通過選擇性劑量強化或降低以實現前瞻性劑量優化。此策略可改善治療效果,降低ATI形成風險,並且降低治療費用。
研究顯示(TAXIT),在IFX維持治療期間,當IFX穀濃度≥3μg/ml閾值目標可實現較好臨床轉歸,且IFX穀濃度≥7μg/ml的患者可安全實現劑量逐漸降低,從而在不影響緩解患者比率的情況下顯著降低藥物費用。以患者IFX穀濃度3~7μg/ml為目標,可實現更有效的藥物應用。在劑量優化之後,繼續基於濃度用藥在實現1年後緩解方麵並不優於基於臨床用藥,但與6個月療程中急性發作較少相關。
總之,在IBD患者管理中,TDM是一種得到充分評估的IFX劑量優化臨床措施,應實施在誘導階段和更長期隨訪中劑量優化的隨機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