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學習
病例1
患者女性,46歲,腹瀉2天,為黏液膿血便,約10次/天,且大便量不多,伴發作性臍周疼,惡心、嘔吐2次,寒戰、發熱1天,體溫最高39.5℃,全身明顯乏力。既往體健。查體示血壓為120/60 mmHg,呼吸為20 次/分,脈搏為122次/分;神清,虛弱;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公式音;心率為122次/分,律齊;腹軟,下腹有壓痛、以左下腹為重,無反跳痛,腸鳴音為8次/分。
1. 該患者須行哪些輔助檢查?為什麼?
根據患者的症狀及體征,可初步診斷為感染性腹瀉。但感染性腹瀉的致病菌有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其中以細菌和病毒最為多見。選擇何種抗菌治療方案,還須進一步行相應的輔助檢查[如血常規、大便常規、C反應蛋白(CRP)、大便培養和血培養]。患者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為18.6×109 /L,中性粒細胞占93%;大便常規示稀黃便,白細胞計數為28個/高倍鏡,紅細胞計數為10個/高倍鏡;CRP為18 mg/dl。
2. 該患者可能的診斷及致病菌是什麼?
該患者應診斷為細菌性痢疾,屬於感染性腹瀉。衛生部《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診斷標準》規定依據病史、症狀、體征和大便常規檢查結果對細菌性痢疾進行綜合診斷,具體如下:急性起病,排便次數≥3 次/天;大便性狀改變,鏡檢白細胞≥15 個/高倍鏡,可見紅細胞;病程≤14 天,伴或不伴發熱、腹痛、裏急後重及左下腹壓痛。
明確診斷需病原學檢查,即大便培養為誌賀菌方可確診。誌賀菌(又稱痢疾杆菌)有侵襲性,並能釋放內毒素和外毒素導致腸道和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可有膿毒性休克,甚至出現多髒器功能不全綜合征。除痢疾杆菌以外,其他細菌性病原菌(如沙門菌、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副溶血弧菌等)也會引起菌痢樣表現。故該患者為誌賀菌感染的可能性大,但也可能是其他細菌感染。
3. 該患者應選擇何種抗菌藥治療?
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是判斷患者是否需抗菌藥治療的主要依據,而病原學檢查、藥敏試驗對正確使用抗菌藥有首要指導作用。然而,細菌病原學的快速診斷方法發展滯後且陽性率不高,患者的及時診療仍有賴於經驗用藥。根據臨床特點判斷其致病菌是細菌後,方可應用抗菌藥。引起感染性腹瀉的細菌對喹諾酮類、第3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敏感;少數耐藥腸杆菌對第3、第4代頭孢菌素及碳青黴烯類抗菌素敏感。故可靜脈給予患者左氧氟沙星0.3 mg,bid,同時口服黃連素並適量補液。
病例2
患者男性,21歲,腹瀉2天。2天前患者在餐館進餐2小時後出現腹瀉、嘔吐,腹瀉為水樣便,約20次/天, 伴發作性腹部絞痛;惡心、嘔吐8~10次/天,無發熱,虛弱乏力來我院就診。既往體健。查體示血壓為90/60 mmHg,呼吸為19 次/分,脈搏為102 次/分;神清,虛弱;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公式音;心率為102 次/分,律齊;腹軟,全腹無明顯壓痛,腸鳴音為10餘次/分。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為11.6×109 /L,中性粒細胞占73%;大便常規示稀水便,未見細胞;CRP為1.2 mg/dl。
1. 該患者的診斷及可能的致病菌是什麼?
該患者診斷為感染性腹瀉。患者以較劇烈的腹瀉、嘔吐為特點,無明顯中毒症狀,炎性指標基本正常,故其為分泌性腹瀉。
此類腹瀉的致病菌大多為病毒或其他產毒細菌。諾如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杯狀病毒常引起秋季腹瀉;腸病毒、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常引起夏季腹瀉。有些細菌可產生腸毒素,導致腸液分泌增加、吸收減少,引起分泌性腹瀉和嘔吐。霍亂弧菌、腸產毒性大腸杆菌可引起霍亂樣水樣便;產毒素的葡萄球菌、變形杆菌、蠟樣芽孢杆菌、沙門菌、空腸彎曲杆菌、耶爾森菌等也主要引起水樣便。
2. 如何治療該患者?
以分泌性腹瀉為特點的感染性腹瀉大多數為病毒性,少數為細菌性,故有一定自限性。患者以補液治療為主、病因治療為輔,無需抗菌藥,否則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排菌時間延長、促進病原菌耐藥性的發展及繼發真菌性腸炎或偽膜性腸炎,使治療更困難。
正確的治療方法是:① 對於脫水或嘔吐嚴重的患者應給予靜脈補液,並注意補充電解質;② 蒙脫石作為病原清除劑(對於消化道內多種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和消化道內氣體等有強大的固定、抑製和吸附作用)和腸黏膜保護劑(對消化道黏膜有覆蓋能力,能提高消化道黏液的質和量,增強腸道黏膜屏障對於攻擊因子的防禦功能),不被機體吸收,也不影響腸道吸收功能,用於無需抗菌藥的急性感染性腹瀉,止瀉迅速、有效,且安全、耐受性好、無副作用;③ 使用微生態調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