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醫院:第6個世界炎症性腸病日舉行大型義診活動

作者:陳亞男 來源:齊魯網 日期:15-05-19

各科醫生與患者現場交流

  各科醫生與患者現場交流

義診現場

  義診現場

  5月19日是第六個世界炎症性腸病日,齊魯醫院消化內科、肛腸外科、營養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專家在華美樓門口開展“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大型義診活動,為廣大腸胃病患者提供權威的專業健康指導服務。

  據了解,炎症性腸病是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常表現為反複腹瀉、粘液膿血便伴腹痛、裏急後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持續時間在4-6周以上,除腸道症狀外,還可有腸外表現,包括口腔潰瘍、外周關節炎、眼部虹膜炎、脂肪肝、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在這些臨床症狀中,粘液血便是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最特征性的症表現。對於治療不及時或不合理的患者,還可能出現並發症,包括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下消化道大出血、上皮內瘤變和癌變。

  而克羅恩病患者的表現多樣化,主要有腹瀉和腹痛,可有血便,還可能出現體重減輕、發熱、食欲不振、疲勞、貧血等全身症狀,青少年可見生長發育遲緩,腸道外表現與潰瘍性結腸炎相似,可並發瘺管、腹腔膿腫、腸狹窄、肛周病變(肛周膿腫、瘺管、肛裂等)。其中,腹瀉、腹痛、體重減輕是其常見症狀。

  記者通過采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延青了解到,目前炎症性腸病呈上升趨勢。“亞洲國家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調查標明,患病率是正在迅速增高,中國大陸近10年的有關臨床報道及係統分析研究標明炎症性腸病的病例數量逐年增加,男女患病率相近,從年齡層來看的,15--35歲的年輕人往往為高發人群。”李院長說。

  據悉,由於經濟及認知水平較低,炎症性腸病在中國的診療遠遠不及西方國家,時不時的胃腸疼痛、頻繁腹瀉、便血等都可能是炎症性腸病的症狀。炎症性腸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認為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可能與其發病有著莫大的關係。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李院長告訴記者,炎症性腸病作為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長期處於營養消耗狀態,良好飲食習慣對於患者的恢複極為重要。“患有炎症性腸病的患者要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和作息,目前普遍認為患者應該遵循高熱能(如饅頭、麵包和米飯等主食),高蛋白(蛋清、瘦肉等),高維生素,少油和少渣飲食的膳食原則。少食用海鮮、牛奶、膳食纖維等,海鮮食品裏的蛋白質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加重病情;牛奶可能會引起脹氣、腹痛等症狀的加重;膳食纖維則可能會增加對腸道的刺激,增加排便頻率。同時,患者還應該做到少食多餐,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減少食物對胃腸道的負擔。”李院長說。

關鍵字:炎症性腸病,腸外表現,患者,義診,腹腔膿腫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