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錢家鳴教授
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宣傳活動在京啟動 愛·常在,你並不孤單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冉誌華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部主任 胡品津 教授
炎症性腸病(IBD)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可影響到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的各個部位,病變可累及腸道全層,而且病變腸道和正常健康腸道可交替存在。潰瘍性結腸炎的影響則常局限於結腸(大腸),病變腸段之間沒有正常的腸組織。
據統計,從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20年間報道的中國炎症性腸病總病例數為342,924例,與前10年相比,後10年的總病例數增長2.4倍多,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增長2.3倍多,克羅恩病增長甚至達到15倍多。[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組長、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錢家鳴教授強調,“近10年間炎症性腸病的病例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克羅恩病尤其顯著。我們應該通過積極的宣傳讓全國更多的消化科醫生深入了解炎症性腸病並給予充分的重視,同時公眾也應對其有一定的知曉,這樣才能利於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正規治療,從而最終幫助減輕患者的疾病負擔,提高生活質量。”
亞洲炎症性腸病與結腸炎組織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胡品津教授表示,“炎症性腸病是終身的致殘性疾病,也是消化係統疾病中最難診治的疾病之一。反複發作的腹痛、腹瀉會給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正致力於研究一個安全、及時、有效和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建立由多學科如內科、外科、內鏡、放射、病理、護理等專業人才組成的診療團隊為炎症性腸病患者提供及時的診斷和恰當的治療,完成‘收治’、‘建檔’、‘隨訪’以及‘教育’等一係列貼切的服務,盡最大可能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
炎症性腸病的主要治療目標是獲得臨床緩解(無症狀或症狀較輕),停用糖皮質激素,快速控製症狀及達到粘膜愈合(恢複腸道功能)。上海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冉誌華教授介紹,“中國《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指出,對於有2個或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適合在開始治療時就考慮予以早期積極治療,比如使用生物製劑和(或)免疫製劑。這些高危因素包括:首次治療即需要激素;發病年輕(<40歲);合並肛周疾病;廣泛性病變(>1m);食道、胃、十二指腸病變。相關研究證實[2],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使粘膜愈合率達到50%~70%,早期聯合免疫製劑治療的患者可達到73%。生物製劑在粘膜愈合率和粘膜愈合質量上都優於傳統藥物。”
炎症性腸病以克羅恩病為例近來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支持。錢教授介紹,今年年初,浙江和青島兩地已經將治療克羅恩病的生物製劑納入到地方醫保範圍。相信未來隨著更多人逐漸了解克羅恩病以及飽受疾病煎熬的患者群體,會出台更多的幫扶政策和項目,讓更多亟需幫助的患者受益。
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副總裁鄭磊女士表示:“西安楊森一直關注並關心炎症性腸病患者這一群體,除了提供先進的藥物和研發新產品以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還致力於通過大眾疾病宣傳活動喚起社會公眾對這一疾病的認知以及患者群體的關注。”
據悉,今年“愛·常在”疾病宣傳活動將以“線上”為主戰場,推出HTML5“愛·常在”地圖,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及克羅恩病信息圖,以及克羅恩病患者故事視頻等形式各異的疾病宣傳信息。(閻彤攝)